当前位置:

陈景杰:绝世之貌壮士志

日期: 2019-09-10 09:45:37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作者:陈景杰

   细数古代传说中的美女,不管是沉鱼落雁还是闭月羞花,总之是应了那句“自古红颜多薄命”,唯有出塞的王昭君,结局堪称完美。据统计说两千年来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就有千余首,小说戏曲约四十种,作者中著名文人五百余位,估计写美女的也是昭君着墨最为浓重。

  纵览我大汉以来关于王昭君的诗文戏曲包括传说,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实演变扩充,大都受时代背景和作者本人境遇影响,有歌颂称赞的,有叹她红颜薄命,同情她的;有抒发怨恨的;有感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师,结果酿成悲剧的;有感叹国力薄弱,保护不了百姓,从而酿成昭君出塞悲剧的;有的把矛头直指皇帝和封建的嫔妃制度,还有为毛延寿翻案的等等,不一而足。但在广袤的大草原,特别是民间,昭君出塞故事从古至今高度一致。

  我前几次去内蒙,主要是走马观花了一下草原风光,这次到内蒙参加昭君艺术节以及昭君文化高层论坛,感受大不同。王昭君在蒙族人民心中是一位功炳千秋的历史人物,“了不起的女人”,是“活菩萨”。昭君被誉为“民族友好使者”,昭君墓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品牌被誉为“民族经典”……草原上到处都修垒有她的坟茔,以她名字命名的道路、博物院、酒店、美食村、花园、马头琴,包括香烟、白酒、火柴、驼绒被、服装、大米等各种产品数不胜数。呼和浩特在上世纪就开始连续举办昭君文化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远影响。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墓顶建有一亭,有石级可登顶。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塑像底座上是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和亲”二字。这座超大的坟墓矗立在一片平畴之上,有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气势。同行的昭君博物院武院长介绍说,墓草长年青色,墓地周围景色也很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尤其神奇的是,晚秋时候,别处的树木皆枯黄败落,唯此处依旧郁郁葱葱,青色不褪,所以称“青冢”。民间还留传昭君墓一日三变的说法:“晨如峰,午如钟,西如纵”。

  呼和浩特一带有多处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等,长年受到群众的祭拜。一首名为《昭君墓》的诗云:“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是昭君的归宿地,于是堆土建墓,是不是真正的昭君墓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汉书》简约而乏全貌的记载,到《西京杂记》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衍生出的昭君故事,王昭君事迹由史实步入了文学殿堂。传说故事与历史事实比,更契合文人心态也符合普通民众的欣赏趣味,所以才有了昭君哀怨离愁的形象。宋代王安石两首《明妃曲》,咏叹出“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新意,还得到过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人的唱和。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本来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很现代呢。

  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即昭君出塞之年,其间整整100年间,汉王朝与匈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昭君出塞后,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与王昭君同时期的诗人焦延寿曾诗道:“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受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盛赞昭君和亲之举:“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其实采用和亲政策不只有王昭君。最早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但和亲女子多数默默无闻。我在“古代和亲馆”里看到一大串名字,好多都没听说过,连显赫的刘细君、文成公主在内,都不及王昭君的声誉。因为只有王昭君“识见高”主动请行,并且积极教匈奴人织布、绣花、耕种等日常生活技能,还教他们说汉语、习汉礼,结合汉餐而改进胡人饮食,传播中原文明。

  昭君和亲时,有聘礼、贡物、回赐及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还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补充了草原上单一的牧猎经济,促进了他们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王昭君成为“宁胡阏氏”后,生活上不仅“从胡俗”,还将自己毕生精力致力于匈奴与汉朝的安定团结,引导其子女为汉匈关系稳定作出贡献。所以昭君娘娘在草原上被奉为神的化身。

  王昭君本人一生经历丰富跌宕起伏,有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熏陶,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相融,平民女子和皇家眷属不同身份的历练,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和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

   女儿身,壮士志,家国情。王昭君注定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