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精神溯源
昭 君 精 神 溯 源
作者:徐永才
内容摘要:王昭君崇高伟大,功垂千秋,被誉为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但是,昭君仅仅是出生在南郡崇山峻岭中香溪河边的一位普通农家女子,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走进汉宫、再走进大漠戈壁担负起民族团结的历史使命,成就了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本文试图从历史状况,文化氛围,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方面对昭君精神的形成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溯源,昭君精神。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但是,王昭君和其他三位美女比起来,不仅是容貌的美丽,更是爱国、和平、民族团结的化身,她堪称中华文明史上集容貌美、心灵美、行为美一身的伟大女性;中国历史上汉族对外和亲的女子众多,且绝大多数出身高贵,但都被历史的烟尘淹没得踪影全无,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出塞和亲,她的作用和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其它和亲女子,两千多年过去了,到如今依然在蒙汉两族的和睦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外和亲的众女子中,王昭君创造了好多个唯一:唯一以良家子身份出嫁,唯一是自愿申请,唯一两嫁匈奴单于等等。王昭君的精神概括起来讲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追求进步、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二是争取妇女独立和解放的抗争精神。三是刚直不阿、不媚不俗的倔强精神。四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报国精神。五是牺牲自我、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她的性格刚毅、果敢、倔强、大气,她的品行聪慧、贤淑、识大体顾大局。那么,王昭君的这些优良的品行是从那里来的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楚文化的熏陶,铸就了昭君勇敢刚毅,不屈不挠的灵魂。
王昭君出生在汉朝,出生地是南郡秭归,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镇。公元260年,三国吴景帝分秭归北界立兴山,昭君的出生地归兴山县管辖。
汉朝的南郡秭归,地域覆盖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和巫峡,扼楚蜀连接的要冲,是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中原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的区域。但在秦汉以前,这里一直是楚国的属地,楚国长达700年建国历史,楚文化对这块区域的影响更为长远和持久。
而王昭君出生和成长的香溪河流域,是楚国早期建国和开发的区域。
《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居丹阳,姓芈氏。”丹阳在什么地方?现在专家学者有很多的争论,有淅川说,当涂说,枝江说等等,但许多史册典籍记载丹阳就在秭归。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秭归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埠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崄峭壁,立信天固也。”唐代人杜佑写的《通典》记载:“楚初都丹阳,今秭归东南故城是,后移枝江,亦曰丹阳。”明朝嘉靖版《荆州府志》载:“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居丹阳,今归州丹阳城也,后迁国枝江,亦名丹阳,鲁庄公六年癸巳,荆自丹阳徙郢。”明嘉靖版《归州府志》载:“丹阳城,按府志州东七里,北枕大江,即今传所谓古越州是也,城迹尚存。元和志:周成王封熊绎于荆阳之地,即夏启臣孟塗司神于巴人所居丹山南之城,见山海经,郭璞注。后徙枝江,亦称丹阳,今楚人称屈沱,楚王城是也。”
经考古工作者考察确认,秭归古丹阳城遗址,位于香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一个叫鲇鱼嘴的地方,现在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已经完全淹没。而从这里溯香溪而上50公里远的地方,也到了香溪的中游,是兴山县的古夫镇,那里有古高阳城遗址,传说是熊绎的玄孙熊挚所筑。据《水经注》记载:“归州兴山县有高阳城在县西,楚旧城也。”光绪版《兴山县志》载:“兴山旧为楚封地,旧唐书地理志,兴山旧治高阳城,楚自以为高阳氏裔故名。”王昭君年轻时生活的地方,顺着香溪河,往下游35公里是丹阳城,往上15公里为高阳城,是楚国早期开发的核心区域。据史书记载,楚早期不过是百里的蕞尔小国,从丹阳到高阳正好是这么个距离。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考古工作者对香溪河流域的13处古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些遗址分布在从秭归县香溪河口一直到兴山县的古夫镇,有50多公里长,且都在香溪河的近岸,最远处离香溪河面也没有超过500米。通过分析,这些遗址分别属于大溪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朝代则分别属于原始社会、商周、秦汉、唐宋等,尤以商周和汉唐居多。这就足可以说明,在远古时代,香溪流域并非穷乡僻壤的蛮荒之地,而在当时是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也是人类居住密集的地区,也正因为此,周成王分封熊绎于楚,楚国最早建国就在香溪河畔,最早开发的也是香溪河流域。
有很多的人对小小的香溪河边既诞生了伟大的屈原,又诞生了伟大的王昭君百思不得其解,从近代人的眼光看,香溪河流域是地域偏僻,交通阻隔,贫穷落后,那是在楚国的重心逐步东移之后慢慢荒凉起来的。早年,楚王熊绎“披荆斩棘,以启山林”,开始建国就是从这个地方发端,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向江汉平原扩展,最终成为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楚国早期发展过程充满艰辛,楚王带领族人在蛮荒草莽地开荒垦林,建设家园,之后的几代君主接茬奋斗,不断开拓,谋求发展,使国力逐步强大了起来。到春秋初,“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史记·楚世家》。楚国由弱变强的光荣历史,培养了楚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了勇于探索、刻意求新、积极进取、顽强不息的楚国精神。楚国的开国君主熊绎“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山涉水,以事天子”,楚庄王“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卞和为向国王献宝,受了许多的委屈,甚至被砍去了双脚,但他最终还是把和氏璧献给了楚王。庸浦之战,楚师遭秦军伏击败北,令尹子囊伏剑自尽,死前还不忘叮嘱子庚要修好郢都的城垣。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受到最顽强的抵抗就来自楚国,最终楚国灭亡,但楚人却发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昭君的故乡处于楚国早期建国区域,也是楚文化的源头之地,楚人的那种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感染、熏陶、影响了王昭君的灵魂,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以至于在以后的行动中把楚人的这种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使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昭君以普通民女被选入宫,其目的就是能够当上皇妃而出人头地。结果几年过去了,汉朝的皇宫并不是她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和纯净,不仅没有当上妃子,连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就没有。本来,在那个时代的后宫,“不得见御”是大多数宫女的常态命运,很多的宫女就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孤守寂寞、老死宫中,对此,她们自己几乎是没有能力改变。但是,深受楚文化影响的王昭君,石破天惊一般“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自愿请嫁。我们查遍史册典籍,汉族对外和亲的女子有数百人之多,而主动申请的唯有王昭君,这要何等的胆量和勇气?过去即使在民间,女子的婚姻自己是不能作主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被选入宫,已经成了皇妃的候选人,许多的禁锢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能够冲破世俗的偏见,勇敢的站出来接受呼韩邪的挑选,唯有楚人的勇敢和自信才有如此的表现。正如楚庄王所说的那样:“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王昭君入宫三年,默默无闻,一次请嫁,一鸣惊人!
二,屈原精神的影响,使昭君形成了刚直不阿、不媚不俗的倔强精神和爱国情怀。
王昭君和屈原是同乡,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王昭君出生于公元前52年,就是说在屈原死后两百多年昭君才出生。
屈原出生的地方,按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在秭归县的乐平里,那里是一个山间小盆地,距离香溪河岸3公里,和古楚国都城丹阳距离20公里。乐平里紧临兴山县的峡口镇,过去在交通不便的时候,由于大山的阻隔,乐平里的人出村入镇都必须从兴山县的峡口镇土地上经过,因此过去兴山人也把屈原当成是从自己的土地上走出去的人物。按照兴山县的民间传说和县内的一些史书记载,屈原的出生地也在兴山县境内,是县南的屈家铺,民国时更名为大峡口,也就是今天的峡口镇,那里过去有一个洞,传说是屈原的读书洞,清朝时被列为兴山县八景之首,叫屈洞含烟,三峡水库蓄水之后被淹没。据清光绪版《兴山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屈家铺立有屈原故里的牌坊,建有纪念屈原的独清亭。民国和解放初期那个地方就叫屈洞乡。光绪版《兴山县志·人物篇》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兴山人物屈原称首,烈女王蔷最著。”就是说他们两个人是县内并列第一的人物。而王昭君出生在兴山县的昭君镇香溪河边的一个山村里,昭君村和乐平里两地相距只有20多公里。现在看来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但屈原出生时既没有秭归县,更没有兴山县,都属于楚国分封的部落。王昭君出生时有了秭归县,属南郡管辖,但还没有兴山县,这两地都属于秭归县的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这就是说,王昭君和屈原不仅是老乡,而且是近邻。一条香溪河,既流过昭君的门前,也流过屈原的门前,两地来往十分的方便。
王昭君和屈原,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从王昭君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屈原的影子:
其一,品行端正,好学上进,年纪轻轻就担当大任。屈原在很年轻时就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工作,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很得楚怀王的信任,先后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常与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一起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和施行,他还提出了“美政”的思想,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用屈原的话说,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墨绳而不颇”,这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积极意义;昭君在16岁时便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待诏掖庭,号明妃,这说明了她不仅是容颜美丽,而且在个人修养,学识操守等方面都是很好的,符合皇妃应该具备的一切条件。根据现在很多人研究,昭君在入宫之前,就熟读诗书,懂得音律,擅长琵琶,能歌善舞,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女,这是她后来出塞和亲、很好的完成了民族团结任务的人格基础。
其二,性格正直刚毅。在人生最辉煌的时期,都遭遇了小人的陷害。由于屈原很年轻就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还和国家的一把手走得很近,就有人嫉妒了,而且这嫉妒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妃子郑袖,上官大夫靳尚之流,他们使用很恶毒的计谋让国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并两次把他逐出郢都,先后流放到汉北和沅水流域去遭受皮肉之苦。屈原生性耿直,不愿随波逐流,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为正义的事业勇往直前的人;昭君被选入宫,成为皇帝妃子的候选人之一,这在那个时代作为女人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但她和屈原一样,依仗着自己的美丽,不会趋炎附势,委曲求全,画师毛延寿便做手脚,把倾城倾国的昭君画得不那么好看,还很恶毒的添加了一颗伤夫落泪痣,使她坐冷宫三年,连皇帝的面就见不到。
其三,爱国爱民,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都大义赴难,成为彪炳史册的爱国主义英雄。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由于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国王的采纳,并且还遭受到人身迫害,虽然他“虽九死其犹未悔”,义无反顾,据理力争,但却无力回天,国家也一天天江河日下,最终在白起率领的数十万秦军的攻击下,楚国灭亡。屈原悲恨交加,吟着《离骚》、《天问》投汨罗江而死,以死报国;昭君由于画师作梗,被幽居宫中,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眼看理想就要破灭,但突然间就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亲,昭君毅然决然,自愿请行,到塞外去当异族人的阏氏。大漠戈壁,食肉饮浆,这对于一个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女子来说面临的是多么大的困难和考验?后又嫁给了单于的儿子为妻,从汉族人的风俗来说,这是伤风败俗的乱伦行为,但他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遵照朝廷的旨意,毅然忍辱负重“从胡俗”,带来了北方边疆近60年的安宁和平。
其四,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都影响深远,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屈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著名诗人,195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梁启超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毛泽东评价屈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昭君出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事件,它巩固和发展了汉匈两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融,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上,王昭君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的深远。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自昭君之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著名文学家,如王安石、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马致远、郭沫若、曹禺等都写过她,门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歌曲、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影响极其深远。
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凿的史料来说明昭君的思想和品格都来自屈原,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屈原对昭君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一,屈原在他的家乡影响巨大。屈原是香溪河边走出去的第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当时他的政治主张,文学作品在这里就广为流传,后来他悲愤投江,在他的家乡更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他举行了空前绝后的祭悼仪式。划龙船,向河里投粽子,呼喊“魂兮归来”的招魂曲,都是在香溪河里开始的。还有端午节的一些祭祀仪式,比如挂艾蒿,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等也是从香溪河边开始的。这些仪式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在汉朝时,因为离屈原逝去的时间不远,那些活动肯定比现在浓烈,王昭君从小就会接触,观看、感受、参与,她也肯定听大人讲述过有关屈原的故事,这些都可能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树为心里的英雄,甚至会把向屈原那样做人和做事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标杆。
第二,王昭君肯定读过很多屈原的诗文,从他那里吸取精神营养。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很小的时候就酷爱学习,后来他父亲又为她专门请了老师“庭中教读”,她应该是读了很多书的。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她当年读的是一些什么书籍,但可以肯定的是,屈原的影响那么大,文学成就那么高,在当时书籍很少的情况下,屈原的诗文应该是她的必读书,更何况由于地缘的亲近,屈原的作品会引起昭君的极大兴趣。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本书甚至可以左右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屈原文学作品那种厚重,博大,深刻,哲理对王昭君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后来王昭君的人生轨迹和屈原有异曲同工的原因。根据民间的传说,王昭君在离开家乡入宫时,她乘坐的雕花龙凤船到香溪口时,她还专门下船拜谒了屈原庙,向她心目中的英雄致敬。
第三,王昭君的一生,始终践行着屈原的伟大思想和高贵品格。我们现在读屈原的作品,发现很多东西和王昭君的行为惊人的吻合,例如《橘颂》:“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而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首诗屈原是赞美橘子的,把它用在王昭君的身上竟然是那么的合适和贴切。还有,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些诗句,用在王昭君身上也是那样的准确和形象,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据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王昭君的一生,是沿着屈原指引的方向一步步走向光辉的顶点。
三,艰苦的自然环境,磨砺了昭君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情操。
香溪河是长江三峡区域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神农架,由北向南,流经兴山,在秭归县香溪口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年输水量近20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每秒65立方米。该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香溪河流域地处我国三个台阶地形第一个台阶向第二个台阶的过度地带,地域高差大,山险坡陡,河水从海拔2800多米的高山分水岭,仅仅通过100多公里的干流就急速下降到海拔60多米的香溪口,流域内山峰林立,峡谷深切,草茂林莽,变幻莫测;一百多条大小支流呈扇形分布,落差巨大,水流湍急,瀑布、险滩、深潭随处可见,风景异常的美丽。现在该区域内已经建成各类旅游景点100多处,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其中最著名的神农架风景名胜区大多数景点都属于香溪河上游,其旅游集散地木鱼镇是香溪河畔第一镇,那块地方是1972年成立神农架林区时从兴山县划出去的,面积有上千平方公里。
香溪河流经古高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兴山县县城古夫镇之后,一直到香溪口的丹阳城,这之间50多公里河流相对平缓,河谷宽阔,可以通行载重量五吨左右的木船。河两岸有许多的滩涂、台地和古滑坡堆积体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当年,楚国先祖熊绎选择在这个地方建国,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商周时代,还是处于原始社会,农耕和养殖还不发达,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还是渔猎和采摘,也就是以河里的鱼虾,山里的野兽,草木的果实作为主要食物,而这些香溪河流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里鱼虾众多,山上草木茂盛,兽类、禽类随处可见,可食用的野果、根茎取之不尽,还有门类齐全的各种药材等,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之需,香溪河又有舟楫往来的便利等等。后来,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农耕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楚国才逐步走出深山,向江汉平原发展。
在楚国重心东移之后,香溪流域就开始了衰败,到王昭君生活的汉朝,已经沦为了穷乡僻壤,人口不断减少。以兴山县为例,在公元260年建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人口统计,仅仅才1650户。到唐朝天宝八年(公元742年)统计,兴山人口1548户,处于下降趋势,直到明清之后,人口数量才逐步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山区可耕地不足,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狂风、崩山滑坡、泥石流等几乎是司空见惯,还有虎豹豺狼等野兽对人的威胁。王昭君生活的年代没有史料记载,但在后来的史书中有很多这些灾害的描述。清同治版《兴山县志·祥异》记载:“晋永平二年大水。”“宋宣和元年旱。”“元至大三年大水山崩,坏民居,死伤甚众。”“明成化元年邑有虎患,噬人畜甚夥。成化初,虎暴居兴山,为害二十余稔,噬人畜殆尽。”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是异常的艰难,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残杀,还要和随时出现的自然灾害作斗争,而生活的大山里的人面临的威胁似乎更多,生活也更为困难。明嘉靖年出版的《荆州府志》对兴山的记载是这样的:“兴山,务本力农,不远商贾,岁苦民贫,蕨以療饥,葛以饷客。”就是说兴山这个地方十分的贫瘠,老百姓生活很苦,自己吃的是蕨菜,而招待客人的却是葛根,那都是山上的野物,可见古时候当地的生活状况。王昭君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虽说她16岁就离开了家乡,但在她成长的岁月里,经常会遇上各类灾害和事故的发生,有可能她作为一个小女子,家庭条件据传说也算比较优裕,长辈们会对她呵护有加,但她在那样的环境中,一定有目睹,有耳闻,甚至也会参与其中,长辈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一定会深深的印在她的脑海中。也有可能她自小就经常和大人们一起,在田地里耘田锄禾,在河里捕鱼捞虾,在山上砍柴、采野菜野果、挖草药等等,风里雨里,日里夜里,夏天冒着酷暑,冬天爬过冰雪,碰到过老虎狗熊,遇到过山崩地裂等等。这些人生经历和生活积淀对王昭君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她增大了胆量,锻炼了能力,磨练了意志,也学会了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使她在后来的出塞和亲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书写了人生华章。
远嫁塞外,绝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选择,那是需要超常的勇气和巨大决心的。当时,由于匈汉之间长期的战争和敌视,中原统治者对北方游牧民族充满了歧视和偏见,认为他们野蛮落后、尚武好斗、好利轻义、环境恶劣等等,大漠深处似乎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再加上语言不通,风俗各异,饮食和生活习惯反差巨大,一般人对于到那个地方就视为畏途,何况是嫁到那里长期生活。西汉初年,刘敬提出和亲之策,建议把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遭到了吕后的坚决反对,她向刘邦哭诉:“妾唯太子、有女,奈何弃之匈奴!”在吕后看来,把女儿远嫁匈奴,就等于是抛弃了她。昭君自请出塞,愿意放弃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放弃家族皇亲国戚的荣耀,毅然接受巨大的挑战,面对难以预知的未来,这不仅要胆量,还要有底气,这底气,就来自她的家乡,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对任何不可预知的未来都敢于面对。
昭君出塞之后,面对的是一些和汉民族从性格到习惯完全不同的人,从吃穿住用到日常起居都是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大漠戈壁,风沙满天,居无定所,这些有可能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再加上举目无亲,还要处理好与各色人等的关系,那是何等的艰难?但王昭君都慢慢的适应了,并且和当地人相处得比较融洽。从呼韩邪死后复株累单于要娶昭君为妻来看,她的行为、她的人品都是被匈奴人接受和认可的。历史上那么多和亲的女子,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什么业绩和佳话,有的甚至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香消玉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些人不是朝廷的公主,就是皇亲国戚家的千金小姐,她们或弱不禁风,或性格乖异,或怕苦怕累,或心胸狭窄,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听天由命,最终是无果而终。唯有从香溪河边走出去的“良家子”王昭君,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能够适应,并且游刃有余,名垂千古,这得益于她年轻时家乡风霜雨雪的拷打和艰难困苦的磨砺。
四,家乡民风民俗的教化,养成了昭君善良、质朴、贤淑的品德。
王昭君生活的区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人勤劳勇敢,重情重义,楚国的风俗是崇火拜日,喜巫近鬼。这些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即使到了今天,在香溪河流域,依然保存了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如对火的崇拜,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敬灶神,传说灶神是祝融的化身,也叫灶君、灶王爷,他每天都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各家各户的生活情况,因此家家户户都必须恭敬它,烧香燃烛,顶礼膜拜,还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的对联;春节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一说法,就是除夕的晚上家里必须有一垅大火,一家人就围着火垅守岁,人睡觉了,但火垅里的火不能人为的拆除,而要让它自然熄灭,以预示来年家庭火旺;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的照明灯也是不能熄灭的,一直要点到天亮为止;盖了新房乔迁新居,搬家时首先进门的是一盆烧得旺旺的木炭火,以预示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等等。在丧葬方面,更是保存了许多远古的一些习惯,人死了,不管家境好坏,也不管是老死还是少年亡,都必须打丧鼓,也称闹夜。就是吊唁者围棺而坐,有专门的鼓师和歌手边打边唱,唱词有固定的唱本,也有随口编搭的即兴发挥,有时候甚至把场面弄得热闹非凡,笑声不断,把本来悲伤的事情变成了欢乐的聚会。丧鼓一般在天黑就开始,一直要闹到第二天天亮,直到死者埋入黄土为止。和香溪河流域近邻的清江流域,还保存着跳丧的习俗,也叫撒叶儿嗬,是一种用舞蹈的方式来祭奠亡人,后来根据这种舞蹈改编成巴山舞,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向全国推广。
在香溪河流域,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音乐,叫“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简称“兴山民歌”。这种只有三个音阶的曲调,和现代音律有很大的距离,被音乐专家称为“钢琴键盘缝里的音阶”。据专家考证,它是楚国早期的宫廷音乐,比曾侯乙编钟还早500年,被音乐界誉为“荆楚古音的活化石”,2006年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千多年的岁月沧桑,远古时代楚国音乐传承至今,在香溪河边的崇山峻岭中,“兴山民歌”当地人几乎人人会唱,人们在高兴时用它表达喜悦,在哀戚时用它表达悲伤,在田间劳作时唱它解乏,亲朋聚会时唱它营造氛围。2007年,“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祖孙三代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表演特别奖。2011年,陈家珍参加中国首届民歌盛典演唱会,获得金奖。
由于山区自然条件限制,山重水复,人们居住比较分散,但遇坪、埫、塆、缓坡等适宜居住的地方就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村落,这些村落有一个姓氏家族的,也有多种姓氏杂居的,但不管是什么情况,住在了一起,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与人为善,互帮互助,邻里团结,一致对外是世代相传的共同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比如狩猎,不管是谁猎获了野兽,参与者人人有份;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是不请自来,能帮忙的帮忙,不能帮忙的凑热闹,即使过去闹过矛盾的,也利用这种机会化解,如果谁家没有到场,又没有特殊情况,就要被大伙指责;在农忙季节,跟前块头相互换工是常态,谁家要栽秧了,谁家要割谷了,谁家要薅草了,只要时间、地点一定,到时候大伙也是不请自来,这家干完了,又到另一家。这种生产方式一直持续到农业合作化为止,在1981年分田到户之后又时兴了那么有段,近些年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出钱请工多起来了,但还是有不少的地方小规模的换工存在。
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我们现在无法通过文字知道王昭君当时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遗存下来的民风民俗来追溯她当时所处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影响。王昭君是善良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善与和的化身,过去在兴山县有昭君庙,是人们祈福求子的地方,香火旺盛;在台湾苗栗县花莲寺,供奉有“昭君娘”塑像,是当地人祈福攘灾的神地;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昭君墓,老百姓自发的在那里烧香焚纸,磕头礼拜,祈求生活的平安幸福,人们已经把昭君上升到了神的高度。在昭君的家乡,有关她行善谋福的传说故事比比皆是,如楠木井,传说昭君为了方便村民取水,从很远的地方砍来一根楠木镶嵌在井口;娘娘泉,在天下大旱的时候,她带领姐妹们掘得此井,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大礼溪、小礼溪,传说昭君在离开家乡时,一次次给家乡、给亲人告别行礼的地方;香溪免潮,传说昭君在离开家乡乘坐的雕花龙凤船在香溪里行走,水里的大龙小龙都前来朝贺,搅起的波浪把岸边很多庄稼都打坏了,昭君就说:蛟龙安静,香溪免潮!于是香溪河水便风平浪静。等等。
昭君的善良在她后来出塞和亲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便挺身而出,为国分忧,为民谋福;因为善,她没有把宫廷里的人想象得那么险恶,因此“三年不得见御”;也是因为善,她孤身一人在匈奴可以处理好与各色人等的关系,很好的完成了团结外族,保边境安宁的历史任务,成为了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当时的匈奴人就这样评价她:昭君是福,长乐未央!
主要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华书局,1963年版。
2,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4,林干、马冀《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中国民俗志·兴山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
6,《荆州府志》,明嘉靖版。
7,《归州府志》,明嘉靖版。
8,《兴山县志》,清同治、光绪版,1997版,中国三峡出版社。
9,郝明知《兴山礼仪概说》,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
10,《楚辞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简介:徐永才,男,湖北省兴山县人,退休公务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兴山县文联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