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
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
作者:林永仁
【摘 要】王昭君是汉民族著名的和亲使者, 她同匈奴两代单于和睦相亲, 平息了汉与匈奴两个朝廷多年的战争, 保证了边境人民的安居乐业, 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因此, 自元以后, “ 立功的昭君” 这一文化形象逐渐为中华民族所接受。
关键词:昭君; 和亲; 历史功绩
昭君的文化形象, 即文人们创作的昭君形象, 是多样的 、流变的 。元代以前“ 哀怨” 是文化昭君的主调。但元代以后以至明清, 从正面歌颂昭君的诗就多起来了, 因此就有了“ 立功的昭君”这一文化形象。
一、昭君与两代单于和睦相亲
竟宁元年(公元前 3 年), 王昭君被汉元帝批准嫁给呼韩邪单于。这一次的和亲, 在汉王朝和匈奴中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首先是呼韩邪单于对昭君十分 喜爱, 《汉书》记载是“ 单于喜” 。他本已上书“ 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 传之无穷, 请罢边备塞吏卒, 以休天子人民。”(上谷, 郡名, 秦置, 在保定、易州 、宣化及顺天及河间一部向西延伸到敦煌, 永远结束战争), 这一保证在昭君和亲后得以兑现, 最终导致了汉匈边界40 多年的和平与安定。
出于喜欢昭君的缘故, 呼韩邪单于对昭君地位作出肯定, 封她为“ 宁胡阏氏” 。阏氏的地位相当汉室的皇后。宁胡, 顾名思义, 是给匈奴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此前, 呼韩邪单于宠爱两位阏氏, 一位叫颛渠阏氏, 一位叫大阏氏, 她们是亲两姊妹。昭君被册封的“ 宁胡阏氏” , 表现单于对她更加宠爱。昭君在匈奴受到这样高的政治待遇, 是历代和亲公主都不能及的。
汉天子的震动也不轻, 首先是他顿生悔意, 欲留不可, 欲罢不能, 只得忍痛割爱。后来《琴操》说竟杀了汉宫内所有的画工。当然, 这只是对汉元帝个人情感的冲击。从政治上看, 汉元帝在这一年把国号由建昭改为竟宁。改国号是封建王朝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这次改元, 首先是因为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 斩了北匈奴的首领郅支单于;第二是呼韩邪全部接受纳贡的三项条件, 自愿臣服汉室, 三次入朝觐见, 并要求和亲, 做汉室的女婿, 这使汉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安宁 ;第三 , 昭君和亲促使呼韩邪永不犯边的保证得以付诸实施, 也应该是因素之一。
昭君是自愿嫁出的, 加之她在匈奴的地位很高, 所以她在匈奴的生活是安乐和幸福的。出嫁第二年(公元前 32), 她就生了一个儿子, 取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老年又得爱子, 内心更加喜欢, 封为右日逐王。昭君的地位也更加提高, 越发受到匈奴人尊重。
昭君受到匈奴人的喜爱, 还表现在她能够尊重和服从匈奴的习俗上。《汉书》记载呼韩邪立二十八年, 建始二年(公元前 31 年)死。这就说明 , 昭君和呼韩邪共同生活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呼韩邪死前, 在选择继位人时, 有一段曲折:
始, 呼韩邪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长女颛渠阏氏, 生二子, 长日且莫车, 次日囊知牙斯。少女为大阏氏, 生四子, 长曰雕陶莫皋, 次曰且糜胥, 皆长于且莫车, 少子咸、乐二人 , 皆小于囊知牙斯。又它阏氏子十余人。颛渠阏氏贵, 且莫车爱。呼韩邪病且死, 欲立且莫车, 其母颛渠阏氏曰:“ 匈奴乱十余年, 不绝如发, 赖蒙汉力, 故得复安。今平定未久, 人民创艾战斗, 且莫车年少, 百姓未附, 恐复危国。我与大阏氏一家共子, 不如立雕陶莫皋 。” 大阏氏曰 :“ 且莫车虽少,大臣共持国事, 今舍贵立贱, 后世必乱 。” 单于卒从颛渠阏氏计, 立雕陶莫皋, 约令传国与弟。呼韩邪死, 雕陶莫皋立, 为复株累若单于 。[ 1]
这是一段曲折, 说明颛渠阏氏深明大义, 劝阻呼韩邪单于以国内安定的大局为重, 不要立自己的儿子且莫车为单于, 推荐立妹妹的儿子雕陶莫皋继承王位。呼韩邪接受了这个建议, 故他死后, 雕陶莫皋便继承了王位, 名叫复株累若单于。
复株累单于继位后, 出于对昭君的爱慕之情, 又觉得自己比昭君还大 10 多岁, 所以他根据匈奴“ 父死, 妻其后母, 兄弟死, 皆娶其妻妻之”的习俗, 提出要续取昭君为阏氏。昭君生在汉族, 长在汉地, 一时还难接受这个请求, 便向汉成帝(这时汉元帝已经死了)上书, 要求回到汉朝。汉成帝给她回信, 要她依从匈奴人的风俗, 再嫁给复株累单于。《后汉书》说:“ 及呼韩邪死, 其前阏氏子代立, 欲妻之, 昭君上书求归, 成帝敕令从胡俗, 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 2]
昭君终于转变观念嫁给了复株累, 应该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 她上书求归未获得批准, 下令叫她“ 从胡俗” , 即是说, 断绝了她的归路, 她想回汉是不可能的了 。主观上, 昭君经过在匈奴两年多的生活, 已经逐渐溶入了匈奴的人民之中, 能够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的安排。
复株累单于正值壮年, 他娶到昭君后, 更是满心喜欢, 雄心勃勃地要为匈奴的繁荣, 为匈汉人民的和平友谊干一番大事业。他继位后, 继续履行父王对汉王朝的承诺。昭君与复株累结合后, 由于年龄相当, 夫妻恩爱, 生活更加幸福, 她又生了两个女儿。匈奴人民也为昭君能够依从他们的习俗继续做阏氏而感 高兴, 进一步认同昭君是他们自己的娘娘。
二、昭君的女儿、女婿、内侄继续为汉匈和好效力
复株累若 娶了昭君后, 立即派他的儿子右致卢儿王醯谐屠奴侯入汉朝来侍奉, 也就是继续履行派子来汉室作人质的协议, 表示和汉室友好相处的决心。这就使呼韩邪和汉元帝以联姻为纽带的友好同盟之约, 在匈奴王更替之后, 得以继续执行。在历史与现实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国与国之间的协约, 往往因为国家领导人更替之后, 原来的协约就被终止或废弃, 两国又必须重新谈判, 缔结为新的领导人所能接受的新的协约, 确定国与国之间新的关系, 比如是臣
属关系, 还是兄弟关系, 是伙伴关系还是对立关系, 等等。所以昭君尊重匈奴习俗再嫁复株累, 在客观上起到了促使汉匈继续保持友好同盟关系的政治作用, 不管她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昭君嫁给复株累后, 又“ 生二女, 长女云为须卜居次, 小女为当于居次。”[ 1] 居次, 是女儿的号名, 比如汉朝的公主称号。须卜氏, 匈奴的贵族。当年, 匈奴的大族。须卜和当于是昭君两个儿女丈夫家的氏族名号。
复株累单于在位十年, 于鸿嘉元年(公元前 20 年) 死去, 弟且糜胥立, 为搜谐若单于。他又派儿子左祝都韩王朐留斯侯到汉朝侍奉。他在位八年, 生病死了。他的弟弟且莫车被立为车牙若 单于。他又派儿子乌夷当到汉室侍奉, 他在位更短, 只有四年, 于绥和六年(公元前 8 年)死去 。他的弟弟囊知牙斯, 立为乌珠留若 单于。[ 1]
在这里的记载表明, 从呼韩邪――复株累――搜谐若 ――车牙若 ――乌珠留若 这五代单于, 都无一例外地履行了呼韩邪与汉元帝在和亲时缔结的 协议, 代代派儿子到汉室作人质, 代代纳贡, 代代都没有侵犯边界。
到乌珠留单于时期(他在位的时间长 , 有二十一年, 到王莽天凤五年才死去), 因王莽篡夺了汉室, 两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昭君的女儿和女婿为了修复巩固两国友好, 作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 昭君大女儿伊墨居次云的丈夫须卜当, 在乌珠留单于即位后, 委任他为执政大臣 、右骨都侯, 官位显赫。他们两夫妻都是亲汉的, 故极力维护汉匈友好。据《汉书》载 :乌珠留单于立 21 岁, 建国五年死, 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 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欲与中国和亲, 又素与咸厚善, 见咸前后为莽所拜, 故遂越舆而立咸为乌累若 单于。[ 1]
这里说的“云常欲与中国和亲” , 大意是云公主利用丈夫的地位和权势, 常常劝说乌珠留单于去向王莽求亲, 因为此时王莽已建立了新朝, 改国号为天凤, 要亲汉就必须和王莽打交道。但从结果看, 乌珠留并没有求亲, 所以云公主和丈夫执政大臣须卜当设想的以姻联关系进一步加强两国友好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 他们却达到了另一个目的, 那就是“ 见咸前后为王莽所拜, 故遂越舆而立咸为乌累若单于 。”
咸, 是匈奴的呼右犁汗王。王莽篡位后, 匈奴人认为他不是汉宣帝的子孙, 不应该当皇帝, 起了反叛之心。王莽的边将校尉陈良 、终带、司马丞、韩玄 、右曲侯任商害怕匈奴入侵, 祸及自身, 便带领 2000 多人投靠了匈奴。王莽见事不妙, 便采取招安和分化的策略, 封咸为孝单于, 赐安车鼓车各一辆, 黄金千斤, 各种丝织品千匹, 同时封咸的儿子助为顺单于。要求咸把他的儿子助和登送到长安侍奉(实为人质)。咸回到匈奴朝廷报告了这些情况后, 乌珠留单于很气愤。他说, “ 先父单于受汉宣帝的厚恩, 不可辜负, 现在天子不是宣帝的子孙, 怎么能立为皇帝?”他另封咸为于粟置支侯(匈奴的一个下贱官职)。同时他派兵入侵, 大量斩杀官吏和百姓, 这事出在王莽新朝建国三年。
为了对付匈奴的进犯, 王莽带领 30 万军队, 分十队出发, 追杀匈奴, 把它赶入丁零。同时把呼韩邪的十五个儿子都立为单于, 乘机把匈奴的地盘分割给他们作为领地。
王莽篡位这几年, 两国关系紧张, 战乱不停, 几年之间, 闹得北方边境荒无人烟, 生灵涂炭。
为了修复旧好, 在乌珠留单于逝世后, 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和执政大臣的丈夫考虑到咸接受过王莽的封赐, 便选中咸作为接班人, 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 越过咸的弟弟舆, 直接把咸立为乌累若单于。并且劝咸和中国和亲, 暂时缓和了两国的关系。由于王莽对匈奴的政策失误, 和亲之事终未成功。但昭君的女儿女婿, 却在复杂的两国摩擦中, 竭力维护和修复两国的友好关系。他们的一片诚心, 正体现了昭君的遗愿。
其次, 昭君哥哥的儿子王歙、王飒, 也积极参与了促进两国修好的活动。《汉书》记载:天凤元年, 云、当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虏塞下 , 告塞吏曰欲见和亲侯。和亲侯王歙者, 王昭君兄子也。中部都慰以闻。莽遣歙、歙弟骑都尉殿德侯飒使匈奴, 贺单于初立, 赐黄金衣被缯帛, 绐言待子登在, 因购求陈良、终带等。单于尽收四人及手杀校尉刀护贼音芝妻子以下二十七人, 皆械槛付使者, 遣厨唯姑夕王富等四十人送歙、飒。莽作焚如之刑, 烧杀陈良等, 罢诸将率屯兵, 但置游击都尉。单于贪莽赂遗, 故外不失汉故事, 然内利寇掠 。[ 1]
据《汉书》注译, 王歙、王飒都是昭君哥哥的儿子。王歙任职为和亲侯, 王飒任骑都尉展德侯。从上文中可以看出, 王莽并非真心诚意要与匈奴和亲, 而是利用王歙是昭君内侄的关系 , 便于和乌累若单于谈判, 目的是要把投降匈奴的陈良 、终带等人索取回来。他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陈良、终带等回来后 , 竟被活活烧死。和亲之事根本未提。但王歙、王飒虽属被利用, 但他们首次出使匈奴, 谈判成功, 其功劳是不应埋没的。
到了王莽新朝的第二年, 即天凤二年五月, 王莽又派王歙到匈奴去作安抚。《汉书》记:天凤二年五月, 莽复遣歙与五威将王咸率伏黯、丁业等六人, 使送右厨唯姑夕王, 因奉归前所斩侍子登及诸贵人从者丧, 皆载以常车。至塞下, 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等至塞迎。咸等至, 多遗单于金珍, 因谕说改其号, 号匈奴曰“ 恭奴” , 单于曰“ 善于” , 赐印绶。封骨都侯当为后安公, 当子男奢为后安侯。单于贪莽金币, 故曲听之, 然寇盗如故。咸、歙又以陈良等购金付云、当 , 邻自差与之。十二月, 还入塞, 莽大喜, 赐歙钱二百万, 悉封黯等。[ 1]
这里要特别指出, 由于王莽对匈奴一再采取了欺骗手法, 导致了匈奴的不满。他先是杀了咸(乌累若单于)的儿子登, 又欺骗咸说, 登仍在朝中侍奉。后 来咸从派去王莽朝廷来的使者口中知道儿子登已被杀, 心怀怨恨, 多次从东边入侵, 抢劫掠夺。王莽见事不妙, 又派王歙把登的灵柩送回去, 赏赐大批金银珠宝, 实际上是利用王歙作一些安抚工作。但乌累若怨恨难消, 他也阳奉阴违, 表示顺从, 实则 犯边不停。
所以, 汉元帝和呼韩邪的和亲结盟关系, 保持到王莽立朝的天凤年间, 就开始破裂了。
第三, 昭君大女儿云公主还曾入汉室侍奉过太后, 这也是汉匈友好的一段佳话。《汉书》载:“ 汉平帝幼, 太皇太后称制, 新都侯王莽秉政, 欲说(读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 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入侍太后, 所以赏赐之甚厚。”[ 1] 这件事出在汉平帝时, 汉平帝实际上是王莽立的一个傀儡皇帝, 他登基时只有九岁, 根本不能亲政, 就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替他临朝, 王政君此时也七十多岁了, 朝中大事其实全由大司马王莽作主。王莽想用比以前更能体现汉室威严的办法来取悦太皇太后, “ 乃风单于”(这里的风同讽, 意为暗示、劝告), 意思是暗示单于把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云送到汉室来侍奉太后。太后见到云后非常喜欢, 给了王莽十分丰厚的赏赐。不论王莽的本意如何, 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的举动, 在客观上起到了汉匈亲和的作用。应该说, 这是王昭君和亲愿望的继续, 是王昭君魅力和影响的延伸, 是王昭君功绩的扩展。
三、边塞不见烽火 黎民得以安康
衡量昭君和亲功绩的最终标准, 只能看他是否促进了两国的和平友好, 是否有利边界生产的发展, 是否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和平幸福生活。用这把尺子来检验, 事实最终作出结论, 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如前所述, 王昭君和亲这一事件, 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宫女的外嫁, 实际上它是汉朝与南匈奴缔结的一项双边友好条约, 这个条约的纽带, 是体现在单于与汉室的婚姻关系上。即这项条约是以昭君 和亲为中轴的。在昭君之前出塞和亲的几位公主,
《汉书》记载只有和亲几个字, 没有与和亲有关的协议和条约。而昭君和亲则明明白白记载着双方的条约内容。昭君和亲的功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平息了汉与匈奴两国的战乱
从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落后, 就开始入侵中国边界,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 20 年)发动一次旨在彻底打败冒顿的战役, 不期中计被围平城, 最后用陈平秘计以和亲为条件方才脱身。从此以后直到汉宣帝四 年(公元前 70 年)呼韩邪愿意臣服汉室 , 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为止, 汉匈的关系才得到改善。再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 呼韩邪入朝求亲娶到昭君后, 两国才订立了全面的和平友好协议。从昭君入塞后, 南匈奴代代都履行了这个协议, 直到王莽篡位后的天凤三年(公元 16 年), 由于他的政策失当, 匈奴才又开始侵犯边界, 两国关系破裂。所以从昭君和亲到汉匈关系破裂, 其中 49 年间两国一直保持了和平友好
关系(如果从呼韩邪向宣帝表示友好开始算), 则有 60多年两国没有战争)。
2.保证了边境人民的安居乐业
如前所述, 自从以昭君和亲为代表的汉匈和平友好协议签订, 两国边防和平相处。虽未撤防, 但守边人数大大减少, 相应地也降低了军备开支, 减少了军士夫妻分离的思念。王昌龄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和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 充分揭示了边界交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惆怅。昭君和亲以后, 就给边界人民带来了宁静和平的幸福生活。《汉书》记载:初, 北边自宣帝以来, 数世不见烟火之警, 人民炽盛, 牛马布野, 及莽挠乱匈奴, 与之构难, 边民死亡系获, 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 吏士罢弊, 数年之间, 北边虚空, 野有暴骨矣 。[ 1]
上文说的“ 人民炽盛” , 意思是人口众多, 市井繁华茂盛。显然, 边境两边的汉人和匈奴人, 经过几十年的安居乐业之后, 人口自然有很大的增长。和王莽时期两国战祸重开相比起来, 真有天壤之别。王莽当皇帝几年后, 两国兵戎相见, 出现了北方边境虚无人烟, 山野里暴露着尸骨的惨状。说明战争首先是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3.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对外商贸的繁荣
《汉书》记载, 自“ 单于稽首臣服, 遣子入侍, 三世称藩, 宾于汉庭。是时, 边城晏闭, 牛马布野, 三世无犬吠之警, 黎庶亡干戈之役。”[ 1]
这一记叙说明, 从宣帝以来, 呼韩邪单于三世称臣, 服从汉室, 这一阶段, “ 边城晏闭” , 边境的城门到很晚了才关闭, 牛马羊群遍布草原, 说明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 自然给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改善和提高。
这里的“ 边城晏闭” , 还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边境贸易有了发展。如果不发展商品交易, 为什么那么晚才关城门呢? 城门不能早早关闭, 说明商人过关频繁, 交易活跃, 保证了汉、匈与中亚诸国贸易的通道“ 丝绸之路”的畅通。
“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派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历尽千辛万苦才打通的。远至安息(伊朗)、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大宛诸国。从公元前一世纪以来 , 中亚各国都派使臣来汉室访问, 中西交往和贸易从此发达起来。每批来访人数少则百余人, 多则几百人, 近的一去一来得花三五年, 远的得花七八年。中国的丝绸由此输入中亚诸国, 其价格当时与黄金相等。而西方的葡萄 、苜蓿 、石榴 、胡豆、胡瓜 、胡桃、芝麻、大葱等 , 也先后传入中国。但这条路, 一遇汉匈开战, 便不能畅通。从汉宣帝以后边界 60 多年无战争。这就保证了“ 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这不仅促使中国和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 经济繁荣, 而且使汉王室名传中亚各国, 威名大振。中国的丝绸也因此而在世界上久负盛名。 据《新疆博闻》记载, 当时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 穿着一套中国的丝袍去看戏, 在场的人看到这样光滑柔润而又颜色绚丽的华服, 一个个都惊呆了, 目光全聚集到大帝身上, 连戏也忘记看了。
董必武同志题《王昭君》诗云“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愁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前两句也是赞扬昭君功绩的 , 一般视为“ 盖棺论定”之作。后两句应理解为是针对那些“ 借酒浇愁”的词人所作的。如果概而论之, 那就失之公允。因为一大批歌颂昭君的诗, 是“ 有劳”而不是“ 徒劳”的。元以后, 这些“ 立功的昭君” 歌咏, 甚至可视为一支“ 主流” 派别, 这才符合文化昭君的演变过程和历史。
参考文献:
[ 1] 汉书全译·匈奴传[ M] .
[ 2] 后汉书·南匈奴传[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