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蒙古日报》:“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

日期: 2019-08-07 10:07:30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历史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识。两千年前的昭君时代,正是中国人的视野大开拓的时代。在汉民族与匈奴民族的历史互动中,促使汉王朝开发了河西走廊,让中原人认识了西域,认识了西域以西的世界。那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频繁接触、密切往来的时代。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原与草原的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域关系和民族关系。古人找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和亲”实现两个民族、两种文化间的和平交往、和睦相处。这种方式也被汉代以后的不同王朝、不同政权、不同民族所继承、沿用,成为密切各民族、各地区间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客观上体现了人们追求和平、追求友好交往的善良愿望。而昭君出塞无疑是这种和亲关系中的一个典型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引下,面对56个民族共处一个民族大家庭的现实,以昭君和亲为代表的“和亲”文化得到重新解读,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共和国的老一代政治家和学者,在引导人们以新的理念重新认识昭君、重新评价昭君出塞方面做出了表率。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评说王昭君是“对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号召更多的新一代昭君为祖国边疆建设贡献力量;董必武赞誉“昭君自有千秋在”,认为昭君是一个彪炳中华文明史册的人物;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访问内蒙古时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应该说,这些论述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地域、民族界线,创造了有史以来各地区、各民族间空前广泛的经济大交流、文化大交融。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显得弥足珍贵。昭君和昭君精神在研究推广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开掘,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成立20多年来,团结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研究者、爱好者,在弘扬昭君文化的实践中,在对昭君文化的本质认识上逐渐趋向一致,认为昭君文化的本质是和睦、和谐、和平,形成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作为昭君文化核心价值的共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以空前的自信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各民族、各国家间应该“长相知,不相疑”(曹禺《王昭君》)。昭君文化所体现的“和为贵”的哲学理念有助于化解国家间、民族间的摩擦与争端,消除战争隐患和威胁,弥合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与隔阂,实现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没有持久和平,谈不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昭君文化有助于使和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如果说当年的“昭君出塞”为汉匈两个民族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的话,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需要整个人类的持久和平。昭君文化代表的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融合、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对待、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体现了东方的智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

  眼下,要在昭君文化的交流推广中兼顾学术研究、文化普及两个层面。首先需要拓展学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入探讨昭君文化与中国古老的“和”文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法自然”的生态观;民族与民族的“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与人的“和”,是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这种优秀的传统观念,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至今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昭君文化正是这种古老东方哲学中的健康元素之一。

  昭君文化的研究普及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我们要把昭君文化的价值理念升华为一种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配合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普及推广层面上,要努力向世界介绍王昭君,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介绍“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宣传“昭君出塞”体现的人类不同群体的相知、相敬、相亲的精神实质。相信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曾感动过许多中国人,也一定能获得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认可、热爱。

  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编写多种语言文字的昭君故事读本。我国基础教育中,已经加大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含量,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分量;各地以昭君事迹、传说、风物为依托的旅游景点,也需要一种以中外游客为对象的普及读物。这种普及包括编写一些汉语拼音注音读物、中外语言双语对照读物,创作一批昭君题材的新儿歌,开发乡土教材或普及读本,让昭君文化走入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可以配合协助有关企业单位,开发以昭君为核心故事的动漫产品、游戏、玩具及现代影视作品。

  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在文化推广传播层面上,充分利用、发掘散布于鄂、陕、晋、蒙地区的昭君传说、昭君风物、昭君遗迹,为旅游发展、旅游开发服务。湖北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开通了宜昌至内蒙古的旅游专列,构建了巴楚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的观光旅游新模式。蒙鄂两地昭君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要探讨如何配合协助有关企业单位,开发以昭君风物、昭君形象为标志特征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以昭君故事传说为纽带,具有巴楚特色和草原风情的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旅游,寓教于游。

  建议以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为依托,尽快建设一个整合昭君文化资源,全方位介绍、展示昭君文化研究、推广的内容性网站。以此作为联系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喜欢、热爱昭君文化的人们的网上家园。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昭君文化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让昭君文化理念进一步普及,让昭君文化、昭君精神潜移默化地深入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人们的内心,把昭君文化所体现出的“和”之理念推广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