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学元:口兮福兮祸兮

日期: 2020-02-28 14:44:05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有关“口福与口德”杂感

作者:张学元

 1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兴山方言。表面上看,兴山方言好像很有些俗气,但追根溯源,却原来皆有出处,即使俚语鄙谚,亦有所本。

  老辈子教导我们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其实出自《太平御览·人事》,文曰:“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沉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福有兆,祸有因,不放纵,管住嘴。……话平实,却不凡;不深奥,却深邃。诚哉斯言! 
 

  2

  口的字典解释为: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

  口的两个功能,一是吃,二是说。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囊括万物,当然,也不排除这“口”。 

  乡村语言朴实,却不乏雅致。比方说“口德”一词,说的是嘴上讲道德,不能出口伤人,这完全是高尚的修养层面,比起文绉绉的“慎言谨行”来更生动,一张嘴就凸显你这个人的品质形象和精神高度,看来,这嘴在人身所有器官中最关键。 

  历史上,因口得福者不胜枚举。同时,因口获罪者也数不胜数。本文暂且搁下这“说”,单单聊聊这“吃”。

  

  3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出自冯梦龙《醒世恒言》,原文曰:"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代的冯梦龙也说“自古”,想必这也是一句历经千年风雨的古话,可是,人们对此话的理解却难免有些出入和偏差。好多人原以为“吃山吃水”就是无限制地向山水索取,战天斗地,根本不顾山水的感受,其实这不是一般的错,而是一厢情愿的荒唐。先贤的教导是,以自己所在的环境为条件,因地制宜而生活。后人念错了“吃山吃水”的经,就仿佛习武者误解内功心法而走火入魔也。

  

  4

  无独有偶,即有“口德”的道德要求,却也有“口福”的人性享受。

  “口福”在乡村多指邂逅佳肴的运气。走村串户,碰上哪家用餐,主人热情地添上一双筷子,“口福”也就是客人一句嘴边的客气话。你看,陶渊明偶遇桃花源中人,不也是“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么?五柳先生的“口福”传诵一千多年了哦。

  在乡村,口福的含义也是与时俱进的。三年大饥荒,有人吃“免儿泥”,草根树皮怕不就是“口福”;物质匮乏年代,饥肠雷动,只要能填充肠胃的也是“口福”。能够把命活下来,不是“福”是什么?

  余生也晚,童年刚好踩到饥荒的尾巴尖儿上,但那饥荒也仍然饿狼般嗥叫不已,而且还闪烁着绿莹莹的光。庆幸的是,我没有吃过草根树皮,也没有吃过“免儿泥”,每顿饭都是土豆红苕,还有消化不了的火棘果。那时候的“口福”就是一顿没有野菜的饭,那怕是照人影儿的稀饭。如果有一两块饼干,那就是超级“口福”了。 

  当下,天天酒醉饭饱,还要绞尽脑汁减肥,好像很少有人说“口福”了。但西班牙人一直有以享受佳肴美味为主要内容的口福节,不知道这个喜爱斗牛的民族吃过草根树皮没有。

  

  5

  兴山人称挑食者为“刁嘴佬”,准确说应该叫“挑嘴佬”。不过,我倒觉得这“刁嘴佬”比“挑嘴佬”更深刻,“刁”者,狡猾无赖也。刁滑、刁钻、刁蛮、刁悍、放刁、撒刁、刁难、刁顽、刁横……“刁”就像沾血的“刀”字,简直十恶不赦。

  明代无名氏的《庆赏端阳》里:“论起来柴绍武艺高,建成元吉,则是挑嘴。”但这里的“挑嘴”指的是摇口舌、说空话,不是挑拣食物的意思。 

  虽然,我的童年很有些破烂,但我却是个典型的“刁嘴佬”。没有粮食的时光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载:“仲尼畏匡,菜色陈蔡”,但据说孔夫子与众弟子只饿了七天,我却是一个童年的面黄肌瘦,至少也是十多年的菜色。 

  即便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岁月,对于那些自己不爱好的食物,我虽然无力昂扬其斗志,却也固穷坚定其立场,所以,往往被父母斥之为“挑干拈稀,饿不死你!”乡人们也轻蔑我的选瘦择肥,指责的目光麦芒一般总让我抬不起头来。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吃牛肉羊肉狗肉蛇肉鸟肉,甚至连牛肉面也不吃。话虽如此,但我却并非素食主义者,猪肉我还是吃的,但从不吃猪下水。鸡肉也还是要吃的,但从不吃鸡杂。荤菜中,我吃的最多的是鱼,原因不明,自小如此。我好像在哪里看过一本有关佛教的书,说是一条河里的鱼只抵得上一只鸟的命,老天爷!这鱼真是命贱极了(观赏的金鱼可能排斥在外)!当然,吃鱼,我也更理直气壮了!

  

  6

  “泼辣”这词儿在《初刻拍案惊奇》里是凶悍而不讲理的意思,兴山人的“泼辣”多半是褒义的,一般有吃苦耐劳、胆大豪放之意。兴山人称赞某人有劳力、有韧性、不计较、人粗犷叫“打得泼”,也有说某人嘴“打得泼”的,那含义与“挑嘴佬”相反,是“嘴粗”的意思(“嘴粗”同时也有言语野蛮不讲口德之意),就是说这人的嘴勇猛大胆有魄力,除了无毒的东西什么都敢吃。当然,在恨不得连石头都啃几口的年代,嘴粗、嘴“打得泼”是无奈之举,也是毫无办法的事儿。

  子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温饱之后,我们在向小康行进的大路上,更多追求的是精制和营养,这是沧桑巨变,是社会的进步,可喜可贺。

  但是,嘴“打得泼”的还是大有人在,网上说这些嘴粗的人:“四条腿的板凳不吃,两条腿的圆规不吃,一条腿的电线杆不吃。”想想这话的内涵与外延,何止是嘴粗,简直是嘴疯。

  今年春天,一场名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瘟疫害人不浅,让整个春天黯然失色,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正在取得抗疫的伟大胜利。禁足期间,居家读书,偶然翻至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记载有二:  

  “李詹,大中七年崔瑶下进士。与狄慎思皆好为酷,以灰水饮驴,荡其肠胃,然后围之以火,翻以酒调五味饮之。未几与膳夫皆暴卒,慎思亦然。” 

  狄慎思是唐武宗时代的金科状元,此人酷爱驴肉,发明了“火灸驴”:事先将驴绑定,然后在驴四周燃烧干柴慢烤,驴焦渴无奈,只得喝进灰水(清洗其胃肠),之后,再用酒调香料汁喂驴,边喝边烤,驴未死,肉已香。……然,狄慎思等人残忍饕餮,结果,只能是暴卒。报应。 

  李詹是唐宣宗朝进士,《太平广记》和《南部新书》都说此人以“广搜天下美味”而著称,除了喜欢吃驴肉,还爱吃老鳖。据说,此人先将老鳖四脚捆好曝晒,边晒边用香料酒喂,再用文火慢炖。此人的下场也是猝死。还是报应。

  

  7

  众所周知,佛教戒律严格,其生活轨范不能越雷池半步,受戒之时必须用心接受“尽形寿,……汝今能持否?”的棒喝,能否禅定,关键要管住心和嘴。然而,千年丛林也不乏判经离道之辈,而且还高举“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大纛,为酒肉和尚们做顽固的理论支撑。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数不少的佛门弟子于青灯古佛下,生怕什么时候嘴里和黑旋风一样“淡出鸟来”,便有了许多替代酒肉名词的创新,以便自己“穿肠过”时心安理得,有恃无恐。

  宋代窦革《酒谱·异域酒》载:“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廋辞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 ”廋辞“即”隐语“,”廋辞避法“也算一绝,看来,即使"天网恢恢”也“疏而有漏"啊!

  苏轼《东坡志林》载:“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摭羞布,你还真不得不佩服“和尚国里有古贤”啊。

  还是苏轼说得好,这就是典型的“文之以美名”而“为不义”,然而,“世常笑之”,“而不鉴之”,还不是“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其实,道济禅师(济公活佛)的谒语,“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只是谜面,真正的谜底是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道济禅师的本义是要用心灵感悟之,践行之,坚守向佛之初心,如果仅仅做做样子给别人看,那是要进魔道的。魔道即地狱,你不怕?

  

  8

  明人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介绍了不少人文知识,也告诉了我们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其《饮食》章说:“惩羹吹齑,谓人惩前警后;酒囊饭袋,谓人少学多餐。“看来饮食无小事,不得不谨慎啊。

  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张载教导我们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皆为上苍所赐。人人必须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成为美好的人间。

  爱人,爱物,爱生命,爱世界!

  

  2020.2.23

 

  作者简介:张学元,兴山县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我想有份儿存折》荣获全国新诗大赛三等奖。《听国歌的时候》获《光明日报》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出版散文集、文史专著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