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富民 ——兴山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观察
三峡日报讯( 记者 田云兵 张宇新 通讯员 乔长姣 陈鑫)近日,记者来到兴山县昭君原野采访。走进清风岭,颇有现代特色的主题酒店便映入眼帘。钻进丛林,却发现里面还“藏”着好几栋别墅式酒店,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绿树掩映,别有情趣。
漫步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康养小镇,记者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着清静与清凉。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过去种草牧羊的荒蛮之地如今竟变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避暑天堂。令人称奇的是,清风岭的“华丽转身”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这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变,这是“两山”理念催生的佳作。
破茧——
乡村振兴试验区应运而生
榛子乡号称兴山的“青藏高原”,素有“天然氧吧”美誉。该乡最高海拔1900米,夏季平均气温仅23℃。森林覆盖率达9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100%。
如此丰厚的旅游和康养资源,却长期没受到人们的青睐。靠种烟叶和蔬菜致富的榛子人似乎也习惯了“日出而作”的传统农耕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唤醒了“日落而息”的榛子人。于是,乡里试着邀请文化名人进山舞文弄墨,宣传推介榛子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气候。接着又开展了“我在田里等你来”采摘活动和“高山避暑嘉年华”自驾野营活动。这些活动虽然规模不大,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榛子乡连续举办的文旅活动,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深思: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空白,第三产业不足,这是高山半高山乡镇的“短板”。只有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的旅游和康养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能让农民富得长远。
有了清晰的思路,看准了发展方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带着县直相关部门多次前往榛子乡,开展密集调研,对高山半高山地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现场“把脉问诊”。
乡村振兴,要有产业支撑,要有示范引领,“小打小闹”成不了大器。经过反复研究和专家论证,县委、县政府终于作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的决定》,决心举全县之力打造以避暑康养为特点的高山四季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在兴山县乡村振兴试验区规划馆,记者参观了融声光电于一体的巨大仿真模型。大屏幕显示总规划面积531平方公里,包含榛子乡全境和黄粮镇、古夫镇、水月寺镇的部分区域。试验区核心区域位于榛子乡,包括幸福、和平、板庙、石柱4个行政村,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
兴山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很快进入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视野。市委书记周霁深入核心试验区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个项目有特色,前景非常好。不久,“兴山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上升到了市级层面,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为试验区的发展增添了动力、铆足了后劲。
“试验区青山绿水生态好、特色农业产业好、自然田园风光好、通行便利交通好、开发容量空间好、民风民俗风气好”,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兴山发展旅游避暑康养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可谓水到渠成。
探索——
康养小镇初长成速度惊人
“乡村振兴试验区规划出台后,县委、县政府组建了指挥部,派大员上阵,负责乡村振兴试验区指挥部的工作。
指挥部是指挥协调机构,不能直接招商。为此,县委又在全县范围内抽调骨干力量,组成“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招商工作。 经过对比筛选,最终引进了湖北万豪置业集团参与核心区康养项目建设。
2018年7月27日,乡村振兴试验区核心区首批投资12.3亿元的清风岭酒店、清风岭林下花园、紫龙山林旅康养基地、榛子乡集镇供水一期等4个项目集中开工。
开弓没有回头箭。首批项目开工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用水难。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用水保障,不仅施工难以进行,即便建成后生活用水也是问题。
引水上山,刻不容缓。投资5000多万元的集镇供水一期工程随即开工。经过不到一年的建设,在青龙口建成了8万立方米蓄水池,铺设2.3万米管道,硬是将清清河水提至清风岭,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可满足核心区工程用水和数千居民生活用水。二期供水工程正加快建设。
在“四大工程”开建的同时,榛子乡党委、政府自我加压,多方筹集资金860多万元,改造集镇110栋房屋外立面,拆除乱搭滥建150多处,并对街面进行了绿化美化,为康养小镇平添了一抹亮色。
今年4月,核心试验区的重点配套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的S252界牌垭至温家垭段的公路扩建工程开工。建成投入使用后,古夫新县城和高铁站至榛子清风岭的车程,将从90分钟缩短至40分钟,游客到康养小镇避暑休闲更便捷。
在紫龙山林旅康养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已有一栋康养样板房建成,其他五六栋正在封顶。主题花田、种植采摘园、林下药材园等户外游玩观赏项目都已开建,有的已经成型。
为什么建设速度这么快?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还是投资方万豪置业资金到位快,地方各级政府服务到位,施工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他甚至感慨:“有这样的投资环境,想不快都不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入夏以来,清风岭酒店入住率都在90%以上。近期天天爆满,一床难求。据前台经理说,400多间客房已预订到8月底。
辐射——
农民转型兴三产增收致富
2016年,在县城所在地古夫镇做生意的村民张德芬回到村里,盖起了4层小楼,装修成精品民宿,起名“榛子避暑山庄”。
“一到夏天,游客就纷至沓来,23间客房几乎没空过,供不应求。”张德芬笑呵呵地说,“特别是试验区开工后,入住的游客就更多,忙不过来。”据村干部介绍,他家去年仅民宿一项收入就有好几十万元。
“这里原来就是个猪圈,如今变成了阳光餐厅。你看这些以前废弃的猪槽、蜂箱、泡菜坛都变成了花坛,放在门口赏心悦目。”和平村耿家沟村民李猛感慨地说,“开农家乐比种地收入高多了。我们这都是沾了清风岭酒店的光。”
榛子乡去年投资350万元,对和平村耿家沟一带43栋民房进行特色民居改造,充分挖掘“和”文化内涵,打造出“和平乡居”精品院落,并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建成民宿15家、农家乐12家。
“和平乡居”内的“家风家训”“六尺巷”“和悦广场”“和乐林”“和议亭”……处处都是“和”文化,游客随时都能受到其感染和熏陶。
为鼓励村民从事第三产业,乡里组织村民到北京、浙江等地参观学习,引导村民大力改建民宿、兴办农家乐。对打造精品民宿的农户,乡政府还出台政策给予奖励,最高可获9万元补贴。截至目前,全乡已兴建了61家民宿和农家乐。
榛子乡作为乡村振兴试验区的核心区,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全乡目前已有3000多名农民从事服务业。2019年全乡财政收入达到2405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13480元,同比大幅增长。
“榛子树下好乘凉,此心安处是吾乡。高山峡谷蕴秘境,绿水青山显长廊。宜农宜旅宜康养,富民富商富一方。踏上乡村振兴路,幸福生活万年长。”这是文人墨客的感慨,更是高山农民的期盼。
【短评】 ■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兴山县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等待、不观望,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短短一年多时间,乡村振兴试验区就形成了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说起乡村振兴,不少地方都认为高山半高山缺资源、没优势,乡村振兴难度大,其实不然。要说榛子乡的最大资源优势就是“海拔高、空气好”,这个优势其他地方同样拥有。
关键是要有加快发展的勇气。兴山县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初步建成“康养小镇”呢?说到底,是他们主动振兴、自我振兴意识强。事实证明,不善于激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就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乡村振兴最大的难点还是投入。钱从哪里来?等是等不来的,只能靠自我“造血”。兴山引进万豪集团,参与康养产业建设,进度快、收效好。引水、修路等配套工程投资也不是小数目,他们都采取招商的办法解决。
如果他们仰头观望、坐等政策,就不可能有“康养小镇”的快速崛起。路在闯中走,事在干中成。乡村振兴要靠干,被动等待只能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