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日报》报道兴山县:村里的戏台有看头

日期: 2021-08-02 17:05:39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湖北宜昌古夫镇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组织文艺演出队伍

村里的戏台有看头

  核心阅读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拥有多种传统民间文艺,近年来,当地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组织文艺演出队伍,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丰富了业余生活,也涵养着乡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多人自发加入文艺演出队,还带动了地方非遗传承。
 

  解码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群山之中,绿树葱葱,一段响亮的围鼓声后,锣声、唢呐声轮番响起。这是一台名为《丰收围鼓》的“乡村交响乐”演出,高昂喜庆的曲调给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带来了热闹氛围,也拉开了一年一度的古夫镇送戏进村巡回演出的序幕。

  舞台上的演员都是古夫镇的民间艺人,每当巡回演出开始,他们便发挥各自特长,编排舞蹈、创作歌曲、制作服装道具,做出一顿“乡村文化大餐”。“演员都是民间艺人,节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古夫镇文化站站长马超说。一直以来,他们通过身边人演身边事,丰富了村民的乡村生活,也涵养着乡村的文化氛围。

  搭台

  民间文艺演出队送戏进村

  咸水村巡回演出舞台上,3名身穿黄色环卫马甲的汉子,手中提着小扁鼓、小钹、锣,乐器打头,一人一句。“塑料和薄膜,不能留死角……堆放有条理,码整齐!”14段与乡村环境整治相关的三句半抑扬顿挫,生动有趣。

  古夫镇的村民爱看戏,也会演戏。这里的传统民间文艺种类多样,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的发源地,也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围鼓。“我们还有地花鼓、薅草锣鼓、舞龙、舞狮、踩堂戏等有数百年历史的项目。”马超说。

  古夫镇有文化底蕴,但文化阵地依然需要培育。“村民们为了生活忙碌,整天围着床头、田头、筷子头转,文化活动得有人张罗。”马超说。

  2011年,古夫镇开始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组织民间文艺演出队伍,在全镇10个村(社区)成立民间文化协会,培训民间艺人,配备乐器。“现在,镇里每年都会专门针对送戏进村活动召开专题会,成立工作组,制订实施方案。”古夫镇党委书记向月军说,镇里每年拿出40多万元,以保证每个村每年至少有一场大型文艺汇演。

  现在,古夫镇每年的文艺汇演多达50多场。为了让演出更受欢迎,马超还特别讲究送戏进村、进社区的时间。他介绍,演员都是选择农闲的时候去汇演,忙的时候一天要跑两个村,有时候还会开设夜场。

  创作

  身边人演身边事

  古夫镇每年的文艺巡回演出都有一个主题。“我们的主题都与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相关。”马超说,所有的节目内容都需要经过文化站把关,上台前还需要通过文化站的审核。

  在节目来源上,古夫镇要求文化站要往下“送”,每个村每年也得往上“推”至少一个节目。“很多村没有编排节目的基础,我们就从文化站派专业的老师去指导。”马超坦言,虽然教村民排练节目比自己排练更辛苦,但能培养村里的文化氛围,“这比送一场戏、演一个节目更有意义。”

  有了文化氛围的带动,古夫镇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民间艺人,他们熟悉农村、熟悉农民,了解农村活、会说农村话,表演也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我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在农村生活,我表演的很多角色都可以在农村找到原型。”文化站的骨干万知杰是深渡村的村民,擅长单口相声、三句半等语言类节目。

  每次巡回演出前,万知杰都喜欢和村民聊天,这些身边的故事都是他创作的素材。“光讲大道理,人家不一定听得进去,把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演出来,人家爱看!”万知杰说。

  向月军介绍,近年来,镇里有4个村获得市级文明村和市级文明新风示范村称号,有7个村获得县级文明村称号,有近900个农户成为“星级文明户”。“乡土文化是村落的根与魂,有助于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守住。”向月军深有感触。

  演出

  带动地方非遗传承

  今年30岁的黄裕姣是古夫镇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古夫镇文艺演出志愿服务队的成员。

  学习踩堂戏5年来,黄裕姣没事时就喜欢跟着视频练习。从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如今成为台上的旦角,黄裕姣完成了“华丽转身”。谈及学习踩堂戏的初衷,黄裕姣说:“学戏可以让生活丰富起来,收获不少知识。”

  在古夫镇,像黄裕姣这样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还有很多。

  “每周五下午,我都要在兴山外国语小学开设兴趣课,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兴山围鼓展开,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万星介绍,他从事围鼓教学已有10年,“非遗不能丢掉,必须有人传承。”王万星说。

  文化传承不仅靠兴趣,也要有市场。2016年,在文化站的支持下,古夫镇踩堂戏传承人李成刚成立了古洞文艺表演队,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和旅游景点的演出。此后,演出队平均每年演出都在50场以上。“去年,我们承接了200多场演出,年纯收入超70万元。”李成刚介绍,以前演出队需要专门去招学员,现在是学员主动找上门。

  如今,古夫镇的文艺汇演不仅走进了村子,还走出了大山。在马超的带领下,兴山直接发现和培养的民间文艺骨干就有近百人,他们带着各自的绝活,把踩堂戏、地花鼓、围鼓等传统节目一路演到北京、上海、呼和浩特等城市。

  去年10月,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古夫镇的踩堂戏《对口支援心连心》等5个节目应邀演出3场,赢得了观众的连连称赞。“现在信息越来越发达了,我相信,今后古夫的特色文化还会走得更远。”马超说。(记者吴君,通讯员周燕琼参与采写)

 

  快评:让文化站成为乡村“幸福站”

  陈圆圆

  发动村民各展所长,将源自田间地头的生活经验创作成民间文艺作品;组建民间文艺演出队送戏下乡,身边人演的身边事又回到了田间地头……古夫镇文化站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乡镇综合服务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文化站就像一盏灯,汇聚起乡亲,散发出光热。

  近年来,各地文化站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文化站正由“简”变“繁”,由“全”变“美”。服务职能逐步拓展,覆盖了书报刊借阅、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活动室渐成标配,公共文化空间成了许多村镇最热闹的地方。

  在人们追求美好文化生活的今天,多样化的需求迸发,公共文化空间“美不美”“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人气“旺不旺”。期待文化站成为乡亲们的“幸福站”,以更立体和生动的方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来源丨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