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昭君故里兴山地名撷趣

日期: 2021-09-08 16:20:27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作者:孙斌

  【摘要】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它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历程、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存。昭君故里兴山县地名命名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规律。一、依山势为名,山区特色鲜明。二、依河流为名,凸显水之灵秀。三、以景点为名,展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奇。四、以昭君为名,传千年楚汉文化遗存。五、受宗教影响,留民众信仰之印痕。六、遭战乱灾祸,存战争过程之遗址。

  《论语·子路篇》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可见古人对于一个人姓名的重视程度。一个意蕴深远,音韵优美的名字,常常能令人印象深远,过目不忘。我们每个人的姓名,都或多或少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角色,成为一个家族的文化记忆和载体。对于孩子的姓名,在很多时候都包含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意,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祝福。并希望藉此姓名,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平安、健康、吉祥、幸福。从这个角度讲,姓名就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个人的姓名里,可以窥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从每个人的姓名里,我们也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梦想。从每个人的姓名里,我们也可感受着文化的多元和绚烂多姿。

  地名如人名。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它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历程、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存。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地名大如省、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

  兴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春秋时代,楚王后裔熊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此筑起了高阳城,“高阳城为楚封地,楚自以为高阳氏裔而故名”。吴景帝永安三年“析秭归北界立兴山县”,兴山县成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兴山还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县内大小山头3578座,大小溪河156条。境内千峰竞秀,峰峦叠翠,沟深谷幽,水流湍急,流泉飞瀑,山水相映,自然成趣,美不胜收。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构成了兴山所特有的地名文化。其主要特征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地理景观、反映民俗心态和体现地域文化。

  我们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文献法、分类法、统计法、分析和综合法展开研究,整理出了兴山地名特点的两大类别,即自然类的地名和人文类地名。自然类地名中以地形类、方位类、风景类为主,而人文类地名则以人物传说、历史典故、宗教文化和意愿故事为主。自然类的地名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人文类的地名则展示了历史的重大事件、发展变革和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力。

  兴山地名命名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一、依山势为名,山区特色鲜明。

  全县有大小山峰3578座,其中海拔超过2000米以上的有11座。兴山山脉走向大多由东向西延伸,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构成扇形的高山、半高山、低山立体台阶,境内呈现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岩多坡陡的地势特征。表现为切割河谷的低山区,岩溶剥蚀的中山区和缓坡平淌的高山区。这种非常典型的山区地形地貌衍生了一批特色的山区地名。

  山。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本县的名山众多,如仙侣山、万朝山、鸡笼山、五指山、卧佛山、关门山、文家山、李家山等。

  坪。泛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因为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有坪的地方通常被视为较好的地方,一般人口密集,交通便利,适合居住。如黄粮坪、马粮坪、公坪、长坪、北斗坪、鹞子坪、建阳坪、洛坪、琚坪、晒谷坪等。

  埫。行、列的意思。兴山地名有王家埫,郑家埫、圈椅埫等。

  垭。两山之间可以通行的地方。如店子垭、界牌垭、凉风垭、塘垭、庙垭、烟墩垭、赵家垭、椴树垭等。

  冲。方言,山区的平地。通行的大路,重要的地方:要冲。如长冲、九冲等。

  城。为防御而修筑的厚实的高墙。如城关、百城、木城等。

  坡。地形倾斜的地方。兴山由于山大,因此坡多。如余仕坡、袁家坡、阴坡、阳坡等。

  坎。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状东西:土坎、田坎。如张家坎、坎上坎下等。

  岭。岭,山道也。——《说文新附》。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亦泛指山峰。如邹家岭、王家岭、界岭等。

  湾。湾,水曲也。——《广韵》;湾山角络(一般指偏僻的地方)。如:后湾、王家湾、余家湾等。

  墩。墩,平地有堆。——《说文》;土堆:土墩。如老虎墩、大墩等。

  口。出入通过的地方。如峡口、平黾口、岩岭口、寒溪口、青龙口、擂石口等。

  峡。指两山之间:峡谷(狭而深的谷地)。如:峡口、半峡、孔子峡、母猪峡等。

  堡。用于防守的小土城;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如公堡、上堡、下堡等。

  包。地形四面围住;包围环绕隆起。如猴子包、乌龟包、鞍包、青年包等。

  寨。旧时驻兵的营地;多指四面环围的驻军处,营垒。如龙头寨、百羊寨、宝龙寨、将军寨、七里寨、锣鼓寨等。

  尖。大山的锐利的顶端或细小的部分突起。如羊角尖、白岩尖、红岩尖、火烧尖等

  岩。高峻的山崖。如明月岩、黑岩、马岩、梦岩、利方岩、梯儿岩等。

  堑。沉陷的坑谷。如黄家堑。

  坑。坑,堑也,壑也。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如大水坑、黄羊坑。

  堰。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广雅》;挡水的堤坝:堤堰,堰塘。如双堰、大堰等。

  拐。转弯,常指道路行进时改变方向。如三十六拐、大拐、拐上等。

  二、依河流为名,凸显水之灵秀

  兴山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56条,构成两大水系。

  一是香溪河水系。为长江支流,位于西陵峡北侧,由西河、东河、高岚河三条支流汇合而成。香溪河上游起点在高阳镇响滩东河、西河汇合处,向南流经峡口纳高岚河水经游家河入秭归县,在秭归县香溪镇注入长江。香溪河河名由来有二:《兴山县志》(清·同治版)记载,“香溪河水味甚美,常清浊相间,作碧腻色,两岸多香草,故名香溪”。《陆游戏入蜀》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洗手,溪水尽香”而得名香溪。东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新华乡骡马店(黑龙潭)处,为香溪河主要源流之一。全长64.5公里,神农呆辖区23.5公里,在兴山境内41公里,在观音河进入兴山境内,由北向南流经平水,再折向西南流经古夫、响滩注入香溪河。西河位于县城西部,故名西河,亦为香溪河源流之一,全长57公里,兴山境内37公里,发源于神农架林区山南及小神农架,在猴子包汇入湘坪河,流经落步河,穿过石门山下一线天到南阳河,经半峡流入白沙河至响滩注入香溪河。高岚河位于县域东南部,发源于后坪和石沟子一带,流经水月寺、榛子、黄粮、峡口等乡镇,在大峡口注入香溪河,全长60.5公里。从源头石沟子至小两河口处的河段称门家河,从小两河口至滩淤河口外的河段称孔子河,从滩淤河口至大峡口河段称高岚河。

  二是凉台河水系。系兴山的第二大水系,属独河水系。位于县域西南部,发源于龙门河林场西麓一带。该河流经小坪子河、两河、喷水洞、纸厂河、小溪沟、高桥河、井水口、黑沟、妯娌河、鱼儿河、车家河流入秭归,成为兴山、秭归两县的界河。全长85公里,在兴山境内55公里。

  正是这由北向南贯穿全县的两大河流水系,不仅滋养了万物生长,也随之衍生了出了与水有关的众多地名。

  河。我县河流众多,除了上述河流以外,还有马家河、竹园河、咸水河、九冲河、苍坪河、夏阳河、大坝河等知名河流。

  溪。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如大礼溪、泗湘溪、水磨溪、石槽溪、户溪等。

  沟。流水的田间小道。如书洞沟、石板沟、碾盘沟、锁子沟、后沟等。

  潭。潭,渊也。——《广雅·释水》,深水池。兴山有名的谭有白龙潭、黑龙潭、龙潭等。

  坝。截河拦水的堤堰;堤岸。如邓家坝、袁家坝、石家坝、金家坝、王丝坝茅草坝等。

  滩。河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如响滩、勾儿滩等。

  池。穿地畜水,圆者曰池,方者曰塘。——《中文大辞典》;水塘。如大天池、龙池、野猪池等。

  洞。窟窿,深穴,孔。兴山的喀斯特地貌使得有大量的溶洞,比较有名的有盘龙洞、喷水洞、响水洞、书洞、龙王洞、坤元洞、龙泉洞、天桥洞等。

  槽。两边高起,中间凹下的部分;水流流经的水道,如河槽;渡槽。地名中有大槽等。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如:龙洞桥、高桥、昭君桥、麦仓桥等。

  三、以景点为名,展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奇

  我县的高岚自然风景名胜区以群山奇峻闻名于世。它位于我县东南部,从高岚河孔子峡起,沿高岚河、夏阳河东至杉树坪,南至大峡口,景区达到150平方公里。这里山无不奇,峰无不秀,石无不异,被誉为湖北的“黄山”。景区内山势嵯峨、峰峦参差、林茂草密、石柱林立。原国家旅游局长韩克华赠赋诗云:“桂林高岚皆仙境,山光水色各不同。四处云峰积妙趣,犹如神笔绘丹青。”其景区的名胜景点,皆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睡佛山。睡佛山也称卧佛山,位于两河口东南,高岚山庄对面。由七小山峰组成,山高千余米,像一尊仰天长睡的巨佛,帽子丢在一边。光秃秃的脑袋,高高的鼻梁,张开的大嘴,微闭的双眼,圆圆的肚子,两腿相并两脚朝天,全然一副酣睡的模样。清代农夫赵润堂作五言律诗云:“万里遥遥天,奇峰卧老仙。张口吞日月,呼气吐云烟。鼾打雷声响,雨幕作帐帘。梦想古今事,脱帽于人间。

  石柱观。与睡佛山遥遥相对的大山上,耸立着一巨型石柱名叫石柱观。观前有石门,上书楹联“石头向九天日月,柱脚立万古江山”,横批“石柱仙山”。山顶有一座寺庙,曾经一度香火旺盛,香客熙熙攘攘,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庙毁人去,犹存断壁残垣。

  八缎锦。八缎锦位于夏阳河下游, 一座石灰岩的褶皱山体,几条谷道把山体分成八个山脊,俗称“八道梁子”。山无主峰,蜿蜒连绵,各自为胜。一年四季,犹如凌空悬挂的匹锦缎,尽态极妍,因此得名“八缎锦”。

  棋盘柱。一堵30多米高的石灰岩石,经溶蚀、风化呈不规则的方形石柱,孤柱突起, 上方下圆,像一张精致的八仙桌。石柱顶端布满纵横交错的沟纹,像一副经纬分明的格子棋盘,棋盘柱因此得名。风化的小石块,错落有致,状如棋子,散落在棋盘上,仿佛一盘对弈未了的棋局。古有诗云:“玉柱岩托,棋盘高搁。二仙云坐,棋子婀娜。留下残局,凡人揣摸。”

  鸳鸯石。鸳鸯石位于棋盘柱对面,一对巨大的人形石,屹立在峭壁边上,两尊巨石一高一矮,远远望去,像一对恋人,窃窃私语,情意绵绵,故称“鸳鸯石”。

  将军柱。《兴山县志》(清·同治版)记载:“高岚河其南,石柱七,高数丈,巅有树,不可辨识。”七根独立的石柱位于夏阳河南岸1公里,与两河口隔岸相望,高夏阳河岸最近的一根石柱,高约50米,矗立在群山之间,人称“将军柱”。

  将军泉。将军柱下有一眼清泉,四季长流不断,水甜可口,爽心明目。传说当年关公曾在此饮马,故名“将军泉”。

  红石笋。红石笋位于高岚河东岸两河口以北3公里处,山体为石灰岩,山上分布数根石柱,高耸云天。石柱或粗、或细、或尖、或圆,色如朱砂,形似竹笋,故名“红石笋”。

  朝天吼。位于两河口以西约500米处。一座石山上有一凸起的V型小峰,其样极像一只仰天狂吠的猎犬,张着大嘴,墨绝的岩树似猎犬的皮毛,高岚河水发出的雷鸣般的响声,像猎犬的吼声。人们把这个地方叫“朝天吼”。现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漂流胜地。

  孔子河。水月寺镇麻溪河出口处至滩淤河口处。相传,孔子到楚国丹阳讲学路过此地,山路陡峭,绳断简落,书简滑下深沟,孔子前去向犁地的农夫借牛撇绳捆书,并封赠说犁地再也不用牛撇绳。自此以后,沿河两岸,农夫犁地果真不再用牛撇绳。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孔子,把这条河命名为“孔子河”。

  孔子峡。位于高岚河两河口。据传为孔子周游列国,自鲁入楚,传道讲学路过此峡谷。清朝县令洪锡爵曾命人在孔子河西岸、距黄粮坪东北11公里处修建孔子楼,把孔夫子经过的峡谷命名为“孔子峡”。

  五指列秀。位于峡口镇黄家河于秭归县交界的五指山,海拔1787.4米。山形如五指,多吸引游人。《兴山县志》(清·同治版)记载:“五指列秀,有五峰如指,丹崖翠壑,下临万仞,与仙掌不殊,真奇观也”。

  除了以上所列经典景点外,还有信猴石、水帘洞、神驴跨涧、棺椁洞、婵娟岩、屈洞寒烟、骆驼峰、昭君石、太公钓鱼、丁耙山、龙宫洞、吊羊岩等著名景观,也都以微妙微肖的神态和优美动人的传说吸引着八方游客。

  四、以昭君为名,传千年楚汉文化遗存

  兴山是中国历史四大美人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昭君出塞故事早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民族团结佳话。为纪念这位“和平的使者,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昭君故里的乡亲们不仅保留了昭君的遗址遗存,并且至今保存着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其生活过的印迹传承至今未曾改变,被专家学者称为昭君故里特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昭君村。位于香溪河畔,村前是清澈的香溪河,村后是高耸的纱帽山。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在这里曾筑有烟火台,故名烟墩坪。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汉元帝改国号竞宁。这里的气候温暖,土质肥沃,物产丰富, 主要粮食作物一年两熟。因此人们称这个地方叫“宝坪”,为王昭君的出生地,又称昭君村,沿袭至今。

  昭君宅。始建于西汉,年长月久,风雨剥蚀,屡建屡毁,遗址尚存。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建工程。

  紫竹苑。史载“昭君故宅为绿竹村,箭竹参天,绿荫蔽日,惟昭君宅内独生紫竹,后毁”。为后建。

  抚琴台。抚琴台相传为昭君当年抚琴的地方。昭君幼年,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琴棋书画样样通晓。蔡邕(公元133—192年)的《琴操》云:“王昭君十二、十三岁时,诗书满腹,妙解吟咏,精通音律,酷爱琵琶,并善反弹,荆门州人无人不知”。

  娘娘泉。宋《闻见后录》有“饮其水生美女”的记载。娘娘泉为昭君当年汲水处井泉发自山石间,涌流喷吐,清凉香甜。

  绣鞋洞。昭君被选入宫中时,登龙凤轻舟顺香溪而下,行至滩上,水急浪大,浪花打湿了昭君的绣花鞋。乡亲们为表达思念之情,把昭君的绣花土鞋供奉在山腰的一个石洞内。

  琵琶桥。相传昭君离乡登舟之时,弹了一曲《离乡情》,弹罢将手中琵琶放至河滩,以谢乡邻送别之情。后人为了纪念昭君,便依琵琶模样,在河堤修起了一座木桥,木桥年久损毁。现为重建。

  昭君台。兴山著名八景之一,亦称“妃台晓日”,位于高阳镇妃台山东端。《兴山到志》(清·光绪版)记载:“妃台晓日,台在县城南山顶,下临清溪,朝辉掩映,嫣然如画”。

  小礼溪。小礼溪位于陈家湾村西南方。昭君进宫时,父老乡亲依依难舍,送她一程又一程。昭君不忍心乡亲们为自己劳累, 下船上岸向大家作揖致谢。昭君在这里向乡亲们行施小礼,人们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小礼溪”。

  大礼溪。大礼溪位于原高阳镇与峡口交界处,有条小溪从这里汇入香溪河。昭君进宫那天,乡亲们扶老携幼送她远行。过了小礼溪,官船行到这里的时候,昭君再交下船上岸面对父老乡亲施三拜九叩大礼,才劝回乡亲。“大礼溪”由此得名。

  此外还有昭君渡、珍珠潭、佳丽岛、粉黛林、楠木井、浣纱处、梳妆台、藏书楼、吊脚楼等诸多昭君遗迹,虽然很多景点已随城市的兴建而损毁或改建,但那些个美丽的名字早已印刻在人们的心里。

  五、受宗教影响,留民众信仰之印痕

  解放以前,兴山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地方。主要以佛教、道教为主(上世纪初有天主教短期传入),据统计,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有寺庙84座,僧尼道士78人。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因为宗教求的是平和的意境和心境,因此寺庙、 道观也都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一般多建于名山的山腰或顶部。出家人要进行修持、修炼,脱离尘俗,必然要找到行人车马少的地方,建设“山寺”、“道院”。为什么在山中或高山顶建造庙观?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僧人道士进行修行,环境好,一是敬神;二是迎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它能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虽然目前县域内已无庙宇道观,但以寺庙命名的地名已然融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兴山以寺观命名的有名地点如下。

  水月寺。据《兴山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水月院,现东一进二十里,寺旁山上砖塔,天顺庚辰建设”,现为镇名。

  普安寺。建于明嘉靖初年,毁于民国年间。位于峡口镇境内。解放后为小乡名,现为村名。

  老佛寺。位于兴山黄粮镇与榛子乡交界处,海拔1200米。寺庙久负盛名,上世纪已毁,寺名做地名流传时间甚长。过去为小乡所在地,现为村名。

  春云寺。位于古夫镇与黄粮镇交界的仙侣山上,属龙池村。海拔1600余米。寺庙建于龙头岩之上,毁于上世纪文革中,现存寺庙地基遗址及寺庙大钟,依稀可见当年的香火盛况。

  土地庙。是供奉土地爷的地方,解放前几乎村村都有。传说中的土地神是最基层的乡土社谡保护神,保一方乡土平安,抚慰百姓心头之痛,保佑人们丰家足食,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现在乡村仍应有很多地方仍以“土地庙”或“土地老爷”称呼一些地方。

  板庙。位于榛子乡东北方向,与保康县接壤。相传因明初一盐贩为还愿用木板修建庙宇而得名。据说当年香火十分旺盛,信徒如织。现在寺庙早日没有了往日景象,只有后墙上的一幅巨大麒麟壁画还显出一种神秘和生气。寺庙之名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集镇村名。

  白衣庵。原老县城高阳镇内兴山一中旧址,是一尼姑出家修行之所。

  石柱观。位于高岚卧佛山对面之道观,曾是景区著名景点。道观已毁。其名遗存为该村村名。

  双龙观。位于古夫镇也南阳镇交界之垭口,道观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地名留存至今。

  紫云观。位于仙侣山金顶之巅,海拔1680米。系武当山道教分支,现在云游道士二人,不定期驻观说法。

  六、遭战乱灾祸,存战争过程之遗址

  清朝初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之孙李来亨率领三万“大顺军”残部,同经碾转让,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春到兴册茅庐山安营扎寨,东下荆州宜昌,西攻巴蜀,杀得“楚蜀震动”,清军“莫敢西窥”,古夫一带亦为“大顺军”驻军范围。《兴山县志》(清·光绪版)记载:“邓家坝又曰县堂坪,明末李来亨踞县时,奉明桂王永历年号,置知县常治邓家坝也。”正是这些战乱,给兴山留下众多的战争遗址,从现存的地名可窥见一斑。

  百城。地处古夫新县城的东北面,其百城梁子至今还能见到石碑、炮台、城墙等旧址遗迹,多处石拱门寨门保存完好。

  百羊寨。百羊寨位于兴山西部万朝山北坡,东起阳泉锁子沟,西至庙垭长岭,南至三里荒,北至黄龙山。是李来亨搞清的主战场。李部防守甚严,清兵屡攻不克。于是清兵选择夜晚驱赶数百只山羊,角系灯笼佯攻兵寨,清兵尾其后。等李部防守武器用尽,一举破李部于此。“百羊寨”由此得名。

  营盘。现为村名。原为军队扎营之地。

  棋盘亭。位于阳泉亭以南300米处蛇包山上。原为抗清义军为防奸细,在此建草亭,置“成三”棋盘和石凳,供将士业余对弈。

  锁子沟。相传为李来亨为严明军纪,将违反军法的儿子用石锁锁在此三天三夜,以正军纪之处。

  擂石口。抗清起义军用滚木擂石在此关隘口痛杀敌人的主要战场。

  此外,还有要水、马岩、石门、落步河、一线天、七步半、阳泉、圣帝碑、七连坪、天池头等大量战争遗址遗名,不一一赘述。

  兴山的地名命名特点除以上几大主要类别外,也还有一些特殊的现象。一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屋场、院子,充分体现家族聚居、迁徙、传承的足迹,如余仕坡、陈家湾、张家坎、邓家坝、古家淌、孙家沟、贺家坪、邓家屋场、陈家岭上等;二是因政治氛围而更名的村落,主要集中在榛子乡境内,如幸福、和平、前进、向阳、“五七”中学,高岚的新村等,具有明显的政治和时代特征。三是意原类命名的村落,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如;白鹤、秀龙、仙女、金乐、安乐、双龙、文武、响龙、青华、快马、书洞、白竹、龙门等。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彬彬强调,“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历史地名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每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溪河,一个村落、每一个屋院,无不包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厚文化,无不包含着中华文明薪火相继的伟大传承。

  参考文献

  1、《兴山县志》(清·同治版)

  2、《兴山县志》(清·光绪版)

  3、《兴山县志》(1979—2003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4、《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卷·兴山卷》,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单位:湖北省兴山县教育培研中心

  作者简介:中学音乐高级教师,艺术教研员。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宜昌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宜昌市昭君文化研究会会员。兴山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有代表作《我和共和国同龄》、《香溪情歌》等歌曲作品30余首发表或获奖,有论文《试论背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兴山情歌考》等1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