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蔡长明:“和美兴山”民间故事《弯脖子龙》

日期: 2022-11-14 11:59:00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王昭君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多,内容很广,这些传说人们口口相传,长久不衰。但对人们印象最深、最贴切自然的,还是那些民俗的传说,如“弯脖子龙”。

  珍珠潭是兴山八大景观之一,有人说是昭君溪中浣手,遗珠潭中。有人说珍珠潭与弯脖子龙有关。相传昭君选上汉妃,坐雕花龙凤船顺香溪下行,路过珍珠潭;青龙、黄龙、白龙三条龙聚在潭内,推波助澜,花船摇晃厉害,不可前行。昭君眼见这般情形,立定船头,嘱咐它们造福人民,保佑家乡年丰景盛,安居乐业。说完从头上取下一颗珍珠,掷于潭中,示作纪念。就在此时,青龙出水腾空,抢到珍珠,咬定不放。黄、白二龙妒嫉在心,从此结下“怨恨”。人们称青龙为“得胜龙”,黄、白二龙不服气,说青龙抢珠行为不端,弯着脖子一副馋相,叫它“弯脖子龙”。

  人们看灯最爱看弯脖子龙。弯脖子龙不需人玩珠,珠被它衔在嘴里,头大,脖子呈S形;眼里安放一对烛火,血盆大口里珍珠透亮;龙须横放,獠牙一尺多长,游动时身不翻舞,沿街蛇行,可谓龙行虎步,栩栩如生。听老辈人讲,起先玩灯总以打架而告终。

  从前的兴山县城虽一箭之地,倒是分了东馆西馆。东馆住的大都是纤夫、搬运工和一些小本买卖的居民。官府设在西馆。东馆玩弯脖子龙,西馆文衙门玩黄龙,武衙门玩白龙。东、西两馆各自为阵,不可越雷池一步。

  每年都是正月十三出灯,十五的收灯。出灯前,三条龙先得到白衣庵拜庙。扎制龙头时,脖根下留巴掌大个窟窿,使绸布裱好,庙里拜上菩萨后,念道祭文,然后将神符火化。这时便就了火,燃上香签,到绸布上刺出三个小洞——名为“开咽喉”,以示龙体复原,万事方显灵验。白衣庵在西馆尽头,弯脖子龙拜庙必经西馆,黄、白二龙阻挠不准过。弯脖子龙都是些五大三粗的小伙子,显腿露胳膊的,背褂上绣有护心“胜”字。黄、白二龙分别是“兵”“卒”护心,见“胜”字心里就发毛:说弯脖子龙潭中劫珠,玷污了神灵,无资格拜庙。还讥诮弯脖子龙是些力行杂役,出丑败形,要把“胜”改成“败”字,即可放行。玩龙灯通街煮的有大米稀饭,腰缸盛了摆大街两旁,供人们饮食。说喝了“龙稀饭”一年四季不害病。弯脖子龙不服摆布,黄、白龙就舀起稀饭泼,还燃放鞭炮往弯脖子龙身上炸。双手难敌四拳,每到这时,弯脖子龙派人连夜上蔡家垭、青华观等地请人。蔡家垭有班锣鼓,会扎“彩棚”;彩棚里花灯高挂,在鼓乐声中,由众人抬着上街。数百山民,鸣锣开道,拥簇着弯脖子龙去白衣庵拜庙。

  每条龙灯前均有一具主灯,名三军司令,由两丈多高的竹竿顶着。黄、白龙武的敌不过,就在灯上做文章。黄龙主灯上扎个山民,挎只撮箕,手持薅锄耙狗粪。蔡家垭的山民爱上街捡粪种庄稼,讥诮之意在此。白龙主灯上扎只螃蟹夹鸡蛋,意思是山民快滚蛋。弯脖子龙也来个针锋相对,主灯上扎个神人模样儿,手持大笔,落毫处扎一妇女开个半拉子门,书“魁星点斗”,用来讽刺西馆的人家。

  十五的龙灯往转(回)玩,收灯之际,黄、白二龙仗着财大气粗,摆开阵脚,二龙戏珠,越过“雷池”,直奔东馆而来。龙灯至东馆,唢呐急吹得胜调——宣告东馆已被征服。对此弯脖子龙早有准备,将鞭炮、清水备足楼上,听到得胜调儿起,舀起就往下泼,泼得黄、白二龙卷起尾巴跑。

  三天前,出嫁的姑娘各回各的娘家,助娘家人的威,卫护自家的龙,对付婆家的龙;三天过后——收了灯,各自再回到婆家,和好如初。难怪早年文献杂记中有这样记载:“虽有讥诮意,胜负事;腾为吉,不足训。”

  弯脖子龙寄托着人们对昭君的思念,历史非常悠久。弯脖子龙有别于全国各地的龙灯,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式样和表演形式,是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保护,使其重放异彩。

  (作者:蔡长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9年10月,由蔡长明主编,简冰、万国清编辑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