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无处不昭君 139个昭君品牌兴起“昭君”热
兴山,昭君故里。2000多年前,汉匈和平使者王昭君出生在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
近年来,兴山发挥名人效应,主打昭君品牌。行走兴山,“昭君”元素随处可见。
产品风靡,“昭君”商标却被抢注——
昭君故里痛失“昭君”
驱车从兴山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爬升,约半小时后,来到高山平原镇黄粮。
背倚大山,泉水甘甜,湖北昭君故里酒业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伴着一杯清茶,董事长胡兴文娓娓道来昭君品牌背后的故事。
昭君故里酒业公司可追溯到国营兴山县昭君酒厂,当地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
1983年,昭君酒厂建设酿酒车间,2年后产出第一瓶酒。彼时,昭君酒厂调酒师来自四川五粮液的一位退休师傅。经过改良,调酒师傅在红粮、大米、糯米、小麦、玉米5种酿酒原料的基础上,增添一种粮食荞麦酿酒,“六粮液”由此得名。
1989年前后,该酒厂注册商标“昭君台”——这是迄今可知最早包含昭君元素的商标品牌,曾获得1991年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5年,昭君酒厂最为红火,白酒品类已有60多种。昭君白酒可谓风靡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因品牌保护意识不强,“昭君”商标被内蒙古一家酒企抢先注册。2006年,“昭君台”商标使用权又被宜昌一家大型酒企买断。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昭君酒厂走下坡路,市场影响力式微,慢慢来到濒临破产的境地。
湖北昭君故里酒业有限公司展厅里陈列着不同阶段的白酒产品,无论是酒瓶造型,还是包装纸盒,无不散发着昭君“魅力”。一款标注“昭君台”品牌的55°白酒,包装盒印着王昭君“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图案。纸盒已经泛黄,仿佛诉说着淹没在历史中的辉煌。
四进内蒙古,仍未接回“昭君”——
60万元买回“昭君故里”
转机出现在2009年。
在当地领导的盛情邀请下,胡兴文回乡接手倒闭的昭君酒厂。此前,他开过车、挖过矿。2002年,他在保康县承包磷矿开采,赚下人生第一桶金。
2009年10月1日,改制后的昭君酒厂改扩建项目正式动工;次年1月,第一瓶新酒问世。此后4年间,企业发展到拥有商品酒5000吨、基酒1000吨的生产规模。昔日老厂焕发新生,又现红火场景。胡兴文回忆,彼时,他投资2000多万元,撬动银行8000多万元贷款,昭君酒业年利润超1000万元。
然而,作为昭君故里,兴山人一直有块“心病”——不能使用昭君相关品牌。几经商议,政府、招商部门和企业决定北上内蒙古,“回购品牌”。
“一到当地,就被好好地上了一课。”当时的情形,让胡兴文记忆犹新。作为王昭君的婆家,内蒙古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让人惊讶,当地企业已抢注4000多个“昭君”相关品牌。
“能否买回昭君商标?”胡兴文试探。
“你们买不起!”对方一口回绝。
胡兴文心里知道,对方用意明显:不卖!
退而求其次,能否联合打造“昭君”品牌?对方出于礼貌,派人到昭君酒厂走访。“这么好的品牌,你们这样做,弄坏了怪可惜的!”客人摇摇头,丢下一句话。
前后四进内蒙古,兴山仍未接回“昭君”。无意中,胡兴文得知,内蒙古另一家酒企正在网上转让“昭君故里”品牌,挂价200万元。他找到企业,称“为保护地方品牌,愿私人出钱买回品牌。”
被胡兴文的诚意打动,对方同意降价。最终,双方以60余万元的价格成交。2010年1月,湖北昭君故里酒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3年,“昭君故里”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
此后,酒业市场风云变幻,昭君故里酒业公司陷入暂时的困境。对回购商标的举动,胡兴文始终坚称“不后悔”。
如今,兴山无处不昭君——
累计140多万元奖励发展“昭君”品牌
有过这段经历,兴山县更懂得“昭君”的珍贵。
“品牌的文化价值比市场销量更重要,有了昭君故事,品牌营销就有源头活水。”有人曾出价1000万元,购买“昭君故里”商标,被胡兴文拒绝。
如今,兴山无处不昭君。昭君镇、昭君村、昭君路……“昭君”二字与兴山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代名词。县里每年举办昭君文化旅游节,71家昭君文化旅游联盟成员单位组织开发昭君系列文创产品170余种,王昭君纪念馆还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兴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股负责人宋艳介绍,截至目前,该县已注册139个“昭君”相关品牌,涉及茶业、水果、蔬菜、蜂蜜,还包括旅游、文创产品等,其中包括国家驰名商标和区域公共品牌。
截至目前,该县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昭君”品牌,已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40多万元。
兴山县委书记曹宏伟表示,将继续保护发掘“昭君”文化品牌价值,通过讲好昭君故事扩大文化软实力,为强县工程建设添砖加瓦。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乔长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