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强:“知是橘香出秭归”
作者:韩永强
深秋时节,在西安“易俗社”剧场看秦腔大戏《昭君行》,让人出乎意外的是舞台一旁的字幕上,突然醒目地出现了一行字:“知是橘香出秭归”。疑惑间,舞台灯光明亮起来,随之而起的是童声诵读:“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诵读者中有一个乖巧的小姑娘,她就是我们的王嫱。
我的心在那一刻被温暖融化了。
远在西安的“易俗社”有着“中国艺坛第一社”的美名,还跻身世界同类艺术团体前三甲,是我国最早把戏曲训练、培养艺术人才、文化教育与演出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团体,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秦腔表演艺术人才。
薪火相传到了青年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惠敏莉这里,她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近年来围绕民族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带领剧社的同仁们,从西安抵达昭君诞生地香溪河畔深入生活,而且找到了昭君品质养成的源头来自屈原。在此基础上,潜心创作推出大型秦腔舞台剧《昭君行》。
借助“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年会在西安的召开,《昭君行》再度登上易俗社剧场,为专家学者和旅游界人士,以秦腔的艺术方式,讲述昭君为民族和美和睦而远嫁塞外的感人故事。
舞台上,惠敏莉扮演的王昭君,不仅展现了王昭君的形象美,更为深刻的是塑造出王昭君的家国情怀大义担当。尤其令人称道是编剧和演员,正面回答了很久以来让人疑惑的问题:王昭君明知此去黄沙弥漫,大漠孤烟,吉凶难料,却为什么能毅然逆行?答案就在屈原的《橘颂》中。
《昭君行》的序幕是在《橘颂》中拉开的,昭君是从小读着《橘颂》长大的,所以昭君在塞外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她的耳畔响起的是屈原“受命不迁”的教诲。呼韩邪单于染疾去世,善良的昭君以为自己完成了“和亲”的使命,可以倦鸟归林,朝廷冰冷的“从胡俗”如巨雷轰顶,令昭君五内俱焚。
图 秦腔历史剧《昭君行》剧照
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感情是真挚的,昭君对草原人民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她奔走在大草原上,传播中原文化文明;她出入于毡包帐篷,为染疾的草原儿女施药治病;她收养匈奴遗孤,演绎了民族之间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大爱。她可以承受生活习俗中的种种艰辛,她可以为草原人民鞠躬尽瘁,可“从胡俗”与汉民族的“三纲五常”,让她无所适从!初到塞外,她问过自己“多久是久?”现在她必须回答:如果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汉匈民族已经建立起来的和平环境是不是又要毁于一旦?
音乐声中,嘹亮的秦腔响起:知是橘香出秭归……泪眼迷离的昭君看到了故乡浣纱的香溪,听到了“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橘颂》吟诵,看到了屈原纵身汨罗江警醒世人的身影,她抬起头擦干了眼泪,决绝地迎着“从胡俗”凛然而上。典籍记载,“从胡俗”的王昭君,换来汉匈民族之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边塞战火烽烟熄灭了五十年之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屈原的形象,没有直接出现在《昭君行》的舞台上,《橘颂》的主题却贯穿在这部戏中;昭君故乡的柑橘没有出现在《昭君行》舞台上,但是“知是橘香出秭归”的旋律始终在剧场中荡漾。一个世界级文化巨匠,一个境界高尚的大美和平使者,被《昭君行》的艺术家们有机融合到同一个舞台上,既为昭君的家国情怀找到了文化源头,也雄辩地证明在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家国情怀如青山长在,如碧水长流。
秦腔再唱《昭君行》,自古中华一家亲。重走昭君和亲路,文旅融合天地新。
来源:《三峡日报》2023年11月11日 第A4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