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林:难以割舍的昭君文化情怀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往涕沾巾。”在1800年前就被汉朝的张衡向往的的雁门雄关,是打开中华史册的一把鈅匙。流传于当地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至今经久不衰。昭君出塞就是众多传说中的一个,已成为雁门关外人们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一
昭君出塞之说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见于《 汉书》 、《后汉书》 ,但记载很简要,总共不过百十多字。但在晋北史上,在雁门关外却有着长长的记忆和许多历史的留痕。
相传,经历“白登之围”后,西汉长期与匈奴“和亲”来平息两国之战事。公元前36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闻郅支被诛而惧,向汉元帝请求和亲。为改善民族团结,汉元帝答应之请求。因不愿把女儿远嫁番邦,决定从宫女中选一女代公主和亲。呼韩邪临辞大会,汉元帝招五女以示之。昭君“丰韵靓饰,竦动左右”。元帝大惊,欲留,恐失信。
是年秋,王昭君从长安出发,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途径平城,在一家韩姓掌柜开的名为东胜店的客栈住宿。傍晚时分,昭君望着漫漫黄沙,想到父母远别,今生或许再难相见,心中酸楚。遂取出随身带的琵琶,焚香弹奏吟唱。其琴声哀婉,如醉如痴,如诉如泣,令人感伤,声声砸在了客居他乡者的心头。之后几日,因天气阻隔昭君未能成行。平城百姓每晚都能听到她那催人泪下的琵琶声。一位通晓音律的民间艺人将曲谱记录下来,演绎成大同民间戏曲“耍孩儿腔”,如今被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及昭君离开,平城百姓都来送行。昭君感念平城百姓之真诚,亦纪念此一别,将永别汉土,便把自己的琵琶留在了客店。为了纪念这位和平使者,东胜店韩掌柜将店名改为“琵琶老店”。至此,历代名人骚客慕名来访,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唐懿宗显通年间(860-873)大同节度使段文楚请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牌匾,挂在了旅店门楼之上。如今,这块牌匾在大同博物馆的展厅内,向世人印证着那段珍贵的历史史实。2016年秋,一位同为韩姓的大同商人于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琵琶老店客栈的商标,在庄严肃穆的华严寺广场东南隅,重新亮起了“琵琶老店”的招牌。一座古典雅致的小楼又在向世人继续讲述2000多年前昭君出塞,途经平城,住在韩姓掌柜开的东胜店的那段久听不厌的老故事。这是后话。
待天气晴好,王昭君遂动身继续前行。由西面的武州山东口沿十里河谷(古称武州川)逆流面上,进入武州塞(今左云县境)。在左云的五路山上,昭君在马上久久向南眺望即将告别的故乡,因马站立时间太长,竟在一块巨石上踏下了深深的蹄印,后来此岭被叫做蹄窟岭,当地人也叫啼哭岭。光绪本《左云县志》载:“蹄岭,在左云县西北三十里,……北连边墙三十里,上有山峰,相传昭君出塞道经此岭,岭路石上有马蹄痕迹,至今尚存,故名……旧县志俗传为啼哭岭者,讹也。明妃何处不啼哭?盖因出塞,道经此岭。其石上有马蹄痕,至今痕迹宛然。”而且,清雍正《 朔平府志》和《 山西通志》都有类似的记载。
另说,当年昭君途经这里时,汉马停步不前,驱赶不动,昭君感叹汉马尚知恋土,遂换上匈奴坐骑,进入胡地。这就是流传于民间的“汉马不过边关”之典故。此地因昭君换乘胡马,被叫做“晾马台”。胡马因走不惯山路,下坡时马失前蹄,险些摔倒,昭君只好乘肩舆下坡。此坡遂叫“马路坡”。
左云县有关资料中提到昭君在左云的传说还有:饮马泉,是昭君饮马的地方;扇庄,是昭君丢掉宫扇的地方等。总之,昭君出塞给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诸多与历史相关的地名、史迹,记载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昭君文化情怀。
二
昭君墓之谜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历史上传说王昭君33岁时英年早逝,没有人能知道她死后的确切埋葬地点。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昭君出塞的沿途修了大大小小十几座昭君墓,但昭君汉墓并不多见。
近年来,说是在朔州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有一座昭君汉墓。据当地人说,青钟村原来叫旧堡村,王昭君出塞行至此处,见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便在此村歇息5天。临行时说,这一带青草茂密,就叫青庄吧。旧堡村遂改为青庄村。相传,昭君病重时,请求“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请报汉王知。”希望死后能埋回老家湖北秭归(今湖北宜兴市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又说,若不让回国,就埋在离雁门关不远的青庄村吧。由于飞书汉王,请求尸骨还乡的奏表迟迟不见回音,单于只好将昭君埋在了青庄,并改名青冢。明朝《马邑县志》记载“青冢,在县西南二十里,阔四五亩,高丈余,俗称为昭君墓。”之后,村庄几易其名,解放前叫清钟,解放后改为现在的青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有一座昭君墓,比之朔州的青钟汉墓名气要大很多。而且传说内蒙还另有十几处昭君墓。为此,千百年来,众多的历史学家、文物工作者,引经据典,反复考证,非要弄清楚哪一座是真的。而亿万老百姓则相信全是真的。因为,每一座都埋藏着昭君的不死精神,每一座都寄托着各族人民和平友好的共同愿望。在他们的心目中,昭君墓已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美国著名旅游家布扎克先生参观昭君墓后,曾写下一段话:“我到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参观过不少帝王陵墓,但从没听说过人民为一个妇女修了十几座墓,从这事实本身就可以表明,王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为人民做出了贡献,人民热爱她。”
三
昭君文化之影响
王昭君因和亲的特殊贡献而流传千古。历史上的和亲据说曾有过350起,昭君出塞被看成是最成功的典范之一。说到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功绩,不能不提及有关史实与评价。据记载,昭君出塞时期,“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可以说,对西汉时期边塞平息战乱,黎民休养生息作出了很大贡献。这种能够形成上承20年的停战、下开60年的和平局面。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巨、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赠别前蔚州使君》诗“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生动反映了昭君出塞和白登之战给历史留下的深远影响。
如今,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等更是数不甚数,形成了代代流传的昭君文化。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昭君文化的传承无疑符合各族人民的心声,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作者:宋元林,女。山西省道路运输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山西交通报》特约记者。在省内外报刊多有文章发表,获奖作品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