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古佳话的时代传承----《昭君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日期: 2024-05-09 15:17:48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代诗圣杜甫笔下的村落就是位于长江三峡香溪河畔的兴山县王家湾村,又名宝坪村。公元前53年,乳名皓月的王昭君在村中出生(一说陈家湾村)。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留下千古佳话。后人为了纪念王昭君,将此村改名为昭君村。

  昭君村与屈原家乡乐平里相距20多公里,同属楚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山水秀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民风纯朴,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勇敢刚毅、聪慧贤淑、正直善良的绝代美人王昭君,她是中国历史上集容貌美、心灵美、行为美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王昭君所处的时代,正是汉王朝的上升期,也是中原民族与周边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磨合、冲突和融合期。王昭君之所以能青史留名,在于她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融合做出了杰出贡献。昭君文化就是以昭君生平、昭君事迹、昭君品格、昭君评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形态。

  一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长安谒见汉天子,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汉书•匈奴传》),改年号为“竟宁”,谓边境终得安宁。呼韩邪单于得王昭君为妻,而封以“宁胡阏氏”之号 ,“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汉书》卷九十四颜师古注)。从此,一个香溪河畔的女子走进了大漠深处,走上了胡汉和亲、汉匈友好的政治舞台。

  昭君出塞后的30余年是汉匈关系最好的时期,北方边境“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汉书》卷九十四)。王莽主政期间,昭君的儿孙及娘家侄儿多达9个后人分别受汉匈派遣,6次互访汉匈两地,为汉匈关系奔走斡旋20余年,其中3人献出了生命。由此可见,昭君及其后人为近60年汉匈和平作出了巨大努力。

  昭君出塞后的二千余年来,围绕王昭君,历史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的考证、探讨和争论,历代正史方志、地理游记、文史笔记等涉及王昭君的史料和评价不下数百种;文学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昭君题材的作品,历代歌咏王昭君诗词、说唱、戏曲、小说、散文、绘画、雕塑、书法、民间故事、影视剧等数以千计,歌咏王昭君的作家、艺术家达500多人,古代有焦延寿、蔡邕、石崇、鲍照、庾信、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张仲素、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曾巩、梅尧臣、苏轼、陆游、耶律楚材、马致远、沈德潜、曹雪芹、袁枚等,近现代有郭沫若、邓拓、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自古王昭君文化叙事,沿着“史实昭君”“文学昭君”“艺术昭君”的轨迹发展,“福德昭君”“悲怨昭君”成为对昭君评价的两种主要价值指向。唐代诗人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这些作品塑造了一个“福德昭君”形象。东汉末年以来,《琴操》《王明君辞并序》《西京杂记》等作品出现,塑造了一个“悲怨昭君”形象。由此,昭君题材文学艺术创作主要沿着这两个不同的形象一直发展到今天。五四运动之后,研究王昭君的专题论文开始出现,大多是从民俗学、考据学、文学流变角度去研究昭君或昭君墓。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王昭君的话题经久不衰,涌现出如此丰富的作品,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现象,在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董必武、陈毅、谢觉哉、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地对王昭君进行了科学评价。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赞扬“王昭君是对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1963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参观呼和浩特昭君墓后,特赋诗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

  郭沫若、田汉、曹禺、翦伯赞、老舍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也陆续创作和发表了歌颂王昭君的戏剧、文章、诗词等。1959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田汉《谈王昭君的塑造》,揭开文艺界讨论王昭君艺术形象的序幕;1961年2月5 日《光明日报》发表翦伯赞《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全面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和昭君的贡献,指出“昭君出塞这个历史事件是标志着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的恢复,而王昭君在友好关系的恢复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代老一辈革命家及专家学者对昭君出塞的肯定和颂扬,第一次在历史上确立了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使者的光辉形象。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充分肯定了王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的贡献,为昭君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全国开展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最早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内蒙古林幹、朱葆珊、余国钦、可永雪、舒振邦、侯广峰等一批学者纷纷在《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赞颂王昭君对汉匈之间和平友好做出的贡献。1979年,林幹、可永雪、余国钦等编著的《昭君与昭君墓》,是当代研究王昭君学术专著之发端。1982年,由内蒙古大学鲁歌、高峰、戴其芳、李世琦选注的《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为王昭君题材诗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本。1994年,林幹、马冀编著的《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一书,作为林幹先生主编的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为丛书作序,推动了昭君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此后,内蒙古马冀、郝诚之、李世馨等一批学者加入对昭君文化的研究之中,昭君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参见王绍东《论昭君文化在呼和浩特首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后期,昭君文化有了突破性发展。1997年,呼和浩特市委在众多专家提出的昭君文化现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念——“昭君文化”。1998年,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时任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的郝存柱担任会长。作为全国第一家昭君文化研究会,它的成立,标志着昭君文化研究由学者自发性研究发展到有组织研究和推进的阶段。呼和浩特提出“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大力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此后,昭君文化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从1999年至2022年,呼和浩特市连续举办23届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成为“中国十大节庆”品牌。而且,从1999年至今,呼和浩特每年组织昭君文化论坛,昭君文化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编写和出版了《昭君文化丛书》(5册)、《历代吟咏昭君诗词曲》、《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昭君文化研究和传播大事记》、《王昭君及昭君文化》和长篇小说《东方和平天使王昭君》《宁胡阏氏王昭君》《王昭君的女儿》等,这些成果为昭君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参见马冀《近七十年昭君文化传播和研究的思考》) 。2008年,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在呼和浩特市成立。2009年,在联合国第21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会上,郝存柱被授予“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荣誉称号,学会同时获得“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特别贡献奖”。

  呼和浩特市对昭君文化的重视,还体现在对“昭君青冢”的保护和建设上。1964年青冢就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王昭君墓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昭君博物院成为国家4A及旅游景区。几十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0亿元,对“昭君青冢”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到2017年,建成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健全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的昭君博物院,成为呼和浩特市名扬世界的昭君文化遗产胜地。昭君博物院院长武高明等专家为昭君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昭君博物院与土默特左旗的“朱堡昭君墓”、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昭君墓”以及山西青钟村、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十几处昭君墓或衣冠冢一道,成为研究与传播昭君文化的重要阵地、昭君文化的象征。

  在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呼和浩特市走出了一条学术奠基、政府推动、社会参与、辐射周边的路子,昭君文化发展成效卓著。

  四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兴山人民都对昭君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论昭君身在帝宫,还是远嫁大漠;无论昭君被人称颂,还是被人误读,家乡人民对昭君的热爱千古未变。在昭君故里,从昭君别乡沿途经过的香溪、珍珠潭、小礼溪、大礼溪等地名,到流传千年的昭君姑娘、桃花女、鸽子花、胭脂柚等民间故事传说,无不浸透着兴山人民对昭君的深深怀念。清乾隆《兴山县志》在人物志卷六《乡贤篇》中设“列女”传,首位记载的就是王昭君。我在兴山生活工作近50年,是听着昭君故事长大的,昭君文化的熏陶,使我特别推崇昭君文化的“和”,特别敬仰昭君的“美”。昭君出塞,使大山深处的兴山名扬天下,昭君永远是兴山人民的骄傲。

  宜昌市兴山县对昭君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成果集中在兴山县王昭君故里的论证和昭君民间传说故事收集整理上,1979年5月,兴山一中谢源远老师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王昭君生籍地望辨析》和《关于王昭君的史实与传说》文章,奠定了兴山县是王昭君故里的学术基础。文章发表后,引来了内蒙古匈奴史专家林幹教授对昭君故里的考察研究。经过湖北省文化厅立项和专家争论辨析及遗迹遗址的实证,确定兴山县是王昭君故里,并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最终认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县文化馆收集整理的《王昭君及其故里》《王昭君传说》,周世安编著《民间传说故事集》,吴一虹、吴碧云编著《王昭君传说》,吴道周著《昭君故里》,刘世义编《昭君出塞史料辑览》,以及冯骏祥编写的《王昭君传奇故事》、林永仁的《昭君和亲源流考》、郭自宝编著的《王昭君故事诗歌集》等。

  在开展昭君文化研究的同时,兴山县委、县政府一并开展了对昭君文化相关遗迹景观的修复、修建。1979年2月,由县文化馆负责恢复了昭君遗址——楠木井。1980年9月,郭沫若夫人于立群为昭君遗址“昭君台”“楠木井”“昭君宅”题写匾额。1981年1月,兴山县在宝坪村兴建王昭君纪念馆。1994年6月,兴山县成立昭君村文化旅游公司。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王昭君纪念馆及昭君村文化旅游公司修复、修建了昭君村梳妆台、娘娘泉、王字崖、昭君古宅、昭君浣纱处、琵琶桥等旧址、遗迹,昭君村成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兴山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兴发集团管理经营昭君村景区。20年来,兴发集团先后投资5亿多元,对昭君村景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昭君村成为远近闻名的4A级旅游景区。2006 年,国家民委授予昭君纪念馆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几十年来,昭君村先后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为传播昭君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上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兴山县开展了一系列昭君文化交流传播活动。1988年5月,兴山举办了第一届昭君艺术节。到2002年,兴山共举办了六届昭君艺术节和一届“昭君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1992年5月,兴山第一次举办了昭君文化研讨会,呼和浩特昭君文物管理处、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昭君墓文物管理所及湖北省内27名专家参加研讨,我时任分管宣传工作的县委副书记,聆听马冀等专家发言,深受教育和启发。2005 年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会成立。2007 年“王昭君传说”“薅草锣鼓”“兴山围鼓”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山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文化艺术之乡”。2008 年“王昭君传说”进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15年,兴山先后举办了昭君文化高层论坛、昭君文化国际论坛、昭君文化论坛,结集出版了《昭君故里·典藏兴山》《世纪回眸·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大事记》《昭君文化论文集》《昭君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等成果。这些活动,吸引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的数千名专家、学者和昭君文化爱好者及台湾苗栗县昭君文化研究会等地的代表来到兴山,参观昭君故里,交流昭君文化研究成果,有效地推动了昭君文化的发展。

  2018年,在宜昌市委、市政府及三峡大学的重视和支持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昭君文化研究传播工作进入到宜昌市级层面,“屈原昭君故里”成为宜昌城市文化品牌。促进会以推进昭君文化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交流传播、文旅产业发展为己任,推动昭君文化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着力打造“和美昭君”文化品牌,让昭君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促进会成立后,在兴山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及兴发集团支持下,积极与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会、三峡大学昭君文化研究中心、市文化文艺有关社团合作,按照宜昌市委宣传部召开的昭君文化品牌建设座谈会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宣传部出台的《昭君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协助有关方面先后举办“中秋月圆忆昭君”、宜昌昭君文化旅游月、湖北昭君文化旅游活动月和宜昌市“昭君文化高层论坛”等活动;联合内蒙古、陕西、山西等5省10市,成立了“一路﹙昭君出塞路﹚三家﹙宜昌、西安、呼和浩特﹚多地﹙沿线城市﹚”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合力打造全国昭君出塞路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在全国开展了《昭君颂》歌词创作、谱曲大赛,在宜昌、荆州、荆门等地开展《昭君颂》广场舞大赛;与媒体广泛合作,建立宜昌昭君文化网站;开办了“昭君文化讲坛”,推动昭君文化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加强与外地交流,积极参与呼和浩特、朔州、榆林等地昭君文化活动;开展香溪文化研究,推动以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百里香溪文化旅游长廊建设等。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不断探索创新,昭君文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五

  重视屈原文化、昭君文化等地域文化在立德树人、打造特色方面的作用是三峡大学的长期办学指向。三峡大学是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高校,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内“双一流”高校。学校以求索为校训,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已经嵌入到大学文化之中,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为助力宜昌市“屈原昭君故里”城市文化品牌创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的推动下,三峡大学于2018年6月成立昭君文化研究中心,挂靠文学与传媒学院,依托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力量,深化昭君文化的传播与研究,聘请了30余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心研究员。目前已经发布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即将出版学术著作6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昭君文化是以民族团结、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为发展理念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出版昭君文化系列丛书很有必要。

  2018年,由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负责,内蒙古和宜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大型文库《昭君文库》启动编辑出版工作。《昭君文库》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系统性的有关昭君文化、文学的系列丛书,也是昭君文化最权威的资料库、信息库。它的出版为广大昭君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传承者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资料,也为昭君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年,三峡大学昭君文化研究中心策划编辑出版《昭君文化研究丛书》,成系列推出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使昭君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更具有可持续性。它是继《昭君文库》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大型文化工程,对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地方文化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有助于象屈原文化一样,让昭君文化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

  《昭君文化研究丛书》首批进入出版计划的共有4部著作。即李敏昌的《香溪文化研究》、王前程的《昭君文化资料汇编考释》、张芹的《“昭君”媒介记忆研究》、李莉的《民国以来昭君文化研究论著索引》等。

  李敏昌的《香溪文化研究》,以流域文化和地域文化基本理论为径,以香溪文化的构成要素为纬,全面梳理了香溪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香溪文化与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的关系,香溪文化精神的四大支柱,以屈原、昭君为代表的香溪流域文化名人名宦,香溪的民俗风物名山名水名景,以及香溪文化精神在现阶段弘扬光大的脉络,提出了拓新香溪文化的思路与举措。专著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从全流域的视角首次提出香溪文化的概念,提出香溪符合流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一般特征,是长江母文化的一个有特色的分子。书中就“楚居丹阳”“夔城”,屈原出生地等众多学术争论问题提出了一家之言,认为香溪延续几千年文明不辍的根本是楚文化基因深厚,这里是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始发地,应正确区分“楚居”与“楚都”,动态理解早期楚人的迁徙。本书把香溪文化精神概括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天问精神”“九死未悔、受命不迁的爱国主义精神”“珍爱和平、敢于担当的昭君精神”,这四大精神构成了香溪文化精神的四柱。书中运用个案分析,把兴发精神归纳为艰苦创业的猴子包精神、永不止步的鼎故革新精神、协作共享的开放包容精神。全书对全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香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作了有益的探讨。

  王前程编著的《昭君文化资料汇编考释》搜集整理了从汉代到民国时期(1949年以前)记述、评点评说昭君出塞及相关问题的文献资料。全书分为本事编、流变编、评论编、影响编等四大单元。在历代深具影响的昭君文化文献资料下以“编者按”的形式加以考辨、分析,考察其真伪,评述其价值。该书以整理文献的全面性、研究资料的系统性见长,为学术界尤其是青年学者研究昭君文化提供了资料便利和研究路径。

  张芹的《“昭君”媒介记忆研究》基于媒介记忆理论,以王昭君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依据媒介技术发展阶段,围绕两个历史阶段三个场景:一是传统媒体与“昭君”回溯记忆的生成与演进,二是现代媒体与“昭君”当下记忆的再生产,三是海外媒体对“昭君”记忆的形塑,通过关键节点的代表性媒介文本分析,再次全面梳理了昭君文化的传播历史,思考在新的媒体时代弘扬传播昭君文化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李莉等辑编《民国以来昭君文化研究论著索引》,关注民国以来建立的现代学术研究范式,旨在全面搜集整理清末民国以来昭君文化研究论著,按年代、类型编纂目录索引,为读者呈现海内外昭君文化研究的全貌,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全面的研究资料索引。

  丛书的出版得到兴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丛书是政协兴山委员会倾力扶持的结果。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兴发集团在企业改革创新壮大的同时,时刻以绿色发展回馈社会,以文化滋养山乡,对本丛书的出版亦给予了重要帮助。著名书法家吴绪久先生长期致力于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承,他的书法作品多次斩获国内外大奖。本丛书编辑出版前,他欣然为《香溪文化研究》《历代昭君文化资料整理与研究》《“昭君”媒介记忆研究》《民国以来昭君文化研究论著索引》题写书名。

  《昭君文化研究丛书》是昭君故里、三峡大学和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及各界共同努力的阶段性成果,今后将不断推陈出新,扶持更多更优秀的系列研究成果面世,以推出更多学术精品,进一步弘扬昭君文化。

  是为序。

作者:吴开保  湖北省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会长

2022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