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昭君》用舞蹈语言弘扬民族大义
——访民族团结史诗舞剧《昭君》部分演员及主创人员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12月7日21时,当民族团结史诗舞剧《昭君》在宜昌剧院精彩落幕时,47名“80后”、“90后”的舞者依次上台谢幕,现场观众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部分主演及主创人员。
“从年轻柔弱的宫女,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跨越数十年的光阴。昭君不仅仅是美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她的善良、坚韧、大义流芳百世,她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一平民家中,耳濡目染于儒家思想,嫁到匈奴后从胡俗、守安宁。她打破了那个时代的桎梏,勇敢迈出了那一步,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这些都是特别不容易的。”昭君扮演者白洋告诉记者,当自己站在舞台上,就能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昭君生命中所承载的一切。
她说,虽然从小听着昭君故事长大,但真正了解昭君,还是从2018年担纲昭君主演开始,去年还随着巡演的脚步,专门去兴山昭君村采风。人生阅历增长之后,自己对昭君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赋予角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形象越来越立体。
据介绍,相对于话剧、影视剧而言,舞剧没有对白,而且离观众较远,所以动作幅度更大。为了演好昭君,白洋也会认真揣摩人物情感与精神世界。譬如,大单于去世之后,在她从胡俗之前有一段怀念大单于的独舞,中间有两段音乐是一样的,但动作大不相同,第二段就设计了一个自己从大王座上滑下来的动作。无数精巧细节的刻画,烘托人物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作为舞剧《昭君》掌舵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院长刘艺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期待带着舞剧《昭君》来到昭君的娘家宜昌演出,在这里,我们不仅见到了老朋友,还看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身影,感受到了青年观众对民族文化、昭君文化的热情。”
“舞剧结尾的一捧黄土撒下的是思乡的种子,王昭君为保边塞安宁,促成民族和睦,远嫁匈奴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我们这次代表昭君回到了她的娘家,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能把精彩的舞剧带给大家,让更多观众感受到王昭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更好地弘扬民族大义以及以她为代表的‘和’文化。”该剧执行总导演张翼鸿说。
三峡日报记者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