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昭君》音乐总监张渠:昭君传奇在音符间流淌
昭君传奇在音符间流淌——访宜昌籍作曲家、舞剧《昭君》音乐总监张渠
“时隔九年,《昭君》终于荣归故里!”12月6日、7日,舞剧《昭君》在宜昌震撼演出,这让宜昌籍作曲家、舞剧《昭君》音乐总监张渠倍感自豪。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民族团结是舞剧《昭君》的灵魂所在。刚接到任务,张渠就立下Flag:在这长达一百分钟的音乐中,要有独特、富有戏剧性、感人至深的旋律,同时巧妙融合汉族与蒙古族的音乐特色,为观众呈上新颖、舒适的音乐体验,让观众全情投入,感受剧情的跌宕起伏。
诚如他所言,观看该剧时,观众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群舞《篝火》中,运用了马头琴、呼麦等蒙古族乐器;群舞《倒喇》更是融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传统舞蹈“萨吾尔登”的节奏元素。
然而,要把民族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并非易事。第一版《倒喇》制作完成后,张渠并不满意,直言“本应制作一杯雪碧,结果却端出来了一杯白开水”。他曾尝试过修改,但思维定式已形成,怎么调都差点意思。
“我不能容忍在创作中留下遗憾,何况这还是《昭君》。”经过短暂的犹豫,他毅然决定推翻重来……
那是一个不眠之夜。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张渠才交出满意答卷。
最终版在保留原有编排感觉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节奏律动,采用“紧拉慢唱”的处理方式,令人沉醉其中,成为舞剧中最亮眼的设计之一。
除了在“融合”上下狠功夫,创作过程中,张渠还做了不少“减法”。
例如双人舞《初见》。“这段音乐描绘了男女主在未央宫的初次邂逅。这不仅是男女主情感的起点,更是两个民族交融的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张渠终于寻得“最优解”:在曲调中融入深情的蒙古族羽调式和庄重的中原雅乐音阶,用琵琶代表昭君,大提琴和圆号象征呼韩邪单于……
“我也曾考虑,是否要用匈奴特色乐器代表呼韩邪单于,但想尽办法,其音色都与《初见》的温柔氛围格格不入。”张渠认为,大提琴与圆号的组合虽然粗犷却大气,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能与琵琶完美融合,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舞剧的成功与音乐密不可分。在张渠看来,优秀的音乐应该与舞蹈融为一体,共同推动剧情发展、渲染情感氛围。
这一理念同样影响了群舞《踩水舞》的创作。这是第二幕《出塞》的重头戏,以昭君梦回故乡为背景,展现了她与童年玩伴在河畔嬉戏的场景。
张渠是土生土长的五峰人,他的家乡距离昭君故里兴山仅两个多小时车程。时至今日,他仍珍藏着与父亲共同创作当地歌舞节目的记忆。
“2015年得知这个项目时,我就兴奋不已,一心想着把作品做好并带回家乡。”张渠告诉记者,他接受这个创作任务的初衷,就是想用音乐为昭君出塞的故事注入新的活力,让这部描绘民族团结的史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家乡的独特山水、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为张渠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时时刻刻引导着他创作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在创作《踩水舞》这段描写家乡场景的音乐时,他才能游刃有余,用最短的时间创作出了最契合的乐章。
自首演以来,舞剧《昭君》已走过八个年头,其音乐仍为业内人士称赞。对此,张渠表示:“音乐如镜,承载着历史,承载着生活。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来的音乐自然能为舞剧添彩,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眼下,张渠还在继续攀登文艺高峰,努力创作既具有中国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让更多人通过音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峡日报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