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昭君和亲 千古佳话的时代传承

日期: 2025-02-12 09:28:51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字号: [ ]

----《昭君文库.昭君文化研究论文集》后记

作者:甘发根

  《昭君文库.昭君文化研究论文集》编辑终于告一段落,翻阅着长长的电子文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缠绕着自己,是一种放松兼或是不舍、甚至是遗憾等说不清楚,让人放不下,又拎不起来。这种情绪折磨着我,让人不能释怀。

  收集论文是很费精神的。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查阅了历年公开出版的昭君文化论文集,主要有200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林幹、郝存柱主编的《昭君文化丛书.论文选》,2009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邹志斌、蔡长明主编的《昭君文化丛书.五卷(论文卷)》,2016年长江出版社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甘发根主编的《昭君文化研究论文集》(上、下册),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台湾、湖北宜昌历年昭君文化高层论坛交流的论文,其中公开出版的有2019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甘发根主编的《2019昭君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2023年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吴卫华、章辉主编的《长江论丛》,还有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多年来发表的有关论文,因散见于各种媒体,查找很是费劲,经过查阅各种资料,总计在两千篇以上。按照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我们把收录时段定在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23年为止这个时间段里。

  让什么样的论文进入选集,标准很不好把握,既要考虑到论文发表时的历史背景,又要注重质量,还要考虑到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因此遴选起来颇费周章。王昭君作为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因和亲成功而声名远播。昭君这一形象的形成,专家们有一致的认识:即在我们辑录的论文以及相关的古代诗文、古今参考文献资料中,王昭君具有典型化的特点,这些作品都是民间最流行故事的反映,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在论文作品中的一种反映。既有赞其伟业、扬其声名,展现昭君爱国主义的情操、爱国爱民的情怀,表现其深明大义,处处想到国家、民族和人民,展露其勇敢出塞使汉匈安宁和平,把民族尊严、人格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对故国、亲人深切眷恋,具有刚直不阿、决不妥协的个性;但也有表现其别离哀怨、忠信孝义、誓死不从的内容,着重颂扬女性的忠贞节烈,具有较浓郁的封建伦理思想,甚至认为其出嫁匈奴是民族的屈辱,对少数民族进行带有民族偏见的贬损蔑称、低俗的插科打诨,刻意渲染了民族歧视色彩和封建贞节思想情调。昭君这样的人物典型,在历史上的一些文学艺术创作中没能从它本来意义上加以宣扬,反而被用来发挥了与此相反的消极的内容,甚至展现出大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等,这是我们在阅读中需要纠正的。从古至今,昭君出塞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民族友好的佳话,也在人们反复创作与叙述的过程中,故事的主题不断修正,佳话的意义才逐渐清晰明朗,昭君的形象才日益饱满丰盈起来的。选录作品中的少数作品和有关作者的局限性,与我们目前提出的昭君出塞、友好使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代表人物等史实、价值体系是不相符的。特别是近几年来,个别学者为了吸引眼球,极力推崇王昭君是 “世界和平女神”,并大做文章。这一观点的内涵远远超出了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植入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理念,这与我们的国策是向悖的,这一观点可能被别有图谋者所利用,一定要慎重对待,这一观点也是有悖于昭君文化民族团结、民族和睦、民族和谐、蒙汉一家的内涵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文集所选论文反映了不同时期昭君文化研究的成就,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潮和研究水平,对于大多数作品而言,为了保留作品的原貌,我们在收录中没做大的删改修正。有的文章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是有很大的缺陷的,甚至观点偏颇,但仍然被收录进来,以期让后来研究者更好的把握昭君文化研究的历史走向和当时研究的角度与深度。以期后来者区别对待,甄别使用。在这方面刘利明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反复比较、反复斟酌、反复沟通,增删数次,最后选定139篇入集。

  文集的编辑至今已经四个年头了,四年来《昭君文库》已有散文卷、大事记卷、昭君博物院卷等5卷本陆续问世,《论文集》迟迟不能交稿,主要是人手不够,精力不足,力量有限。编选的工作主要依赖刘利明同志,我退休后寓居武汉,虽说没有了上班时的忙碌,也没有繁杂的事务要处理,但每天接送孙儿上学、放学,买菜,帮助做一些家务活,忙忙碌碌的,感觉比上班还忙一些,所以利明的累是可想而知的。等到他把初稿发给我时,我深深体会到他的尽心和精心,体会到了他的不易。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电子文档初稿,并做了相应的批注,怎赖模板不容许修改,不能保存,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好在利明理解我,我们沟通之后他承担了最后的校阅。

  选编工作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个细致活,需要耐心,更需要责任心。我们承担这项任务完全出于对昭君文化的热爱,对昭君文化事业的热爱。但编辑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敏锐的思维嗅觉,扎实的学术理论修养,还要有耐得住寂寞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所以在面对很多专家学者的论著取舍难于抉择时也给了我们学习提高的机会,当然入选的论文都体现了我们编选者的思想和见识,入选的论文也可能不够全面,特别是因篇幅限制很多论文没能入选,很是遗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集面世之日,可能褒贬不一,这也在情理之中。我们欢迎理性的批评和友好的建议。

  昭君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地都有了昭君文化的研究机构和各种学会、协会,并定期组织活动与旅游、国民教育等有机融合。在美国、韩国、匈牙利、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昭君文化的研究各有侧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日本昭君文化研究的高度和深度,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成果都是值得肯定和可以借鉴的。在台湾昭君文化协会把昭君文化活动与评选现代昭君相结合,体现了昭君的当代价值,很有时代意义。昭君文化研究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昭君再次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重点、热点,社会名流、党政政要、商旅羁客、黎民百姓不一而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三峡大学有一批研究生涉足这个领域且有一定成果,韩国最近五年硕士、博士论文就又23篇专论昭君文化,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值得肯定。我们可以欣喜地说,昭君文化后继有人,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最宝贵的人文资源,是中华文化最大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靓丽文化名片。她所彰显的民族团结核心价值观必将为世界所认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讲好昭君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为世界和平、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年12月19日于武汉)